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1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诚使坏导致关麟征被雪藏?真正原因蒋介石不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9 18:02: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麟征是黄埔一期诸将中,实力最强的一位。论忠诚,蒋介石对他信之不疑。对能力,他熟知中外军事经典,练兵、打仗样样在行,能驾驭得住同为一期生的杜聿明。论战功,长城抗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他都曾参与过。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名将,抗战一结束,就被蒋介石削去兵权雪藏四年,直到国民党败退台湾,也没有重新启用。

个中原因,众说纷纭。不仅蒋介石没有对此事作过明确表态,后世解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笔者不揣冒昧,试作一个新的解读,供朋友们参考。

一、雪藏

关麟征,陕西户县人(今已改为西安鄠邑区),生于1905年4月,黄埔一期生。

过去我们讲国民党军高级将领,言必称杜聿明、胡宗南、宋希濂等人,是因为这几位在1946年以后在一线领兵,与解放军对抗,大众更熟知。

其实论及能力、资历、早期名声,关麟征都毫不逊色于他们几位,甚至还略有过之。

1933年长城抗战,关麟征便率部参加激战,作为中央军的代表,在长城古北口力挫日军第八师团。激战中被日军手榴弹炸伤五处,仍坚持裹伤而战。战后北平各界闻英雄之名,纷纷前往医院慰问,关氏之大名遂如轰雷贯耳,名扬全国。

此后他相继参与了平汉路阻击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积累了不少战功。他的官也越做越大,升任第五十二军军长、三十三军团军团长、十五集团军总司令,荣升为国民党陆军中将。

关麟征的人生之路,在抗战中走上巅峰,也随着抗战的结束,开始走下坡路。

他的下坡路不像一般人是江河日下,而是像瀑布一样,急剧跌落。

1945年10月,关麟征在云南担任第一方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是卢汉,实际由关麟征执掌大权),突然接到蒋介石命令,让他转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当东北三省最高军政长官。

关麟征大喜,遂到重庆面见蒋介石,大谈他今后的打算。

谁知还没高兴几天,突然又接命令,关麟征仍改任云南警备司令,由关的同学兼老部下杜聿明出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

关麟征一下子傻了眼。

无奈只好又回云南上任。

谁料过了不久,云南发生惨案,国民党警备军对学生、民主人士动手,酿成杀人惨案。各界纷纷抨击国府,蒋介石无奈,只好把关麟征拉出来当替罪羊,宣布免去关麟征所有职务。

出了事拿手下人顶包,这是蒋介石一贯的作风。关麟征倒也没太在意,过不多久,蒋肯定会叫他重新出来任职。

谁知一免就是大半年,关麟征等得五内如焚,才在1946年7月等来了新的职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

关麟征再次傻眼!

一线领兵才是正途,回到军校当官,政治前途将极大缩水。关麟征怏怏不乐,但他没想到的是,自此之后,他再也没回到一线带兵。

内战开始之后,虽然多个战场告急,前线领兵大员屡屡战败,不乏有人举荐关麟征出山掌兵,但或因蒋介石不同意,或因政治对头阻挠,后来关麟征万念俱灰主动拒绝,一代名将从此归老幕后,令人慨叹。

二、性格过于张扬

关麟征为什么如此失意呢?

许多人把原因归结为陈诚使坏。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是。

关麟征与陈诚的矛盾始于师长风波。

1928年,蒋介石要提拔陈诚当11师师长。但陈诚资历太浅,和同时期的几位师长相比不够格,贸然超拔,容易引起人心失衡。何应钦在老蒋那里将了一军,蒋便使了个花招,让曹万顺当师长,陈诚任副师长。

曹万顺是从福建地方军队收编过来的老人,资历够老,但在黄埔系中不受待见。蒋介石用他当师长,就是为了占位子,让陈诚过渡一年半载后就扶正。曹万顺心领神会,甘当傀儡,大权全交给陈诚。

谁料陈诚性子急,明明已是口里食,却要马上就吞下肚去。

陈诚指使11师参谋长罗卓英联络11师的团长李默庵、关麟征、萧乾等人,叫他们联名上书驱逐曹万顺,请陈诚当师长。

这三位都是黄埔一期生,陈诚满以为手拿把攥,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关麟征毅然拒绝,说陈诚心术不正,不比曹万顺好到哪里去。

两人从此结怨。

陈诚后来毕竟还是通过其他手段当上了师长,关麟征被他借故排挤出去。关麟征是个软硬不吃的铁汉,不肯向陈诚低头,两人关系日益恶化。

抗战时关麟征与陈诚又闹了个极大的冲突。

1943年关麟征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的三个军之中,五十四军是陈诚带过的老部队。当时有人举报五十四军军长黄维吃空饷、挪用军饷,关麟征查实确有此事,便向军政部上报了情况,并提出让五十二军军长张耀明调任五十四军当军长。

陈诚虽然早已离开一线部队,但他素来爱抓部队,闻听此事犹如踩了尾巴的猫,怒冲冲到昆明当面指责关麟征搞鬼,说到气头上,竟然说关麟征要当军阀。

这话也不全是陈诚扣帽子。

张耀明既是关麟征黄埔一期同学,又是陕西老乡,此人一到五十四军,便撤换了一批陈诚曾经任用过的军官,引起五十四军强烈不满。

关麟征当即大怒,反诘陈诚:“我现在指挥的部队,还没有我当年指挥过的第25师人多。你陈大将军当年带过11师、18师只有两三万人,现在扩充到好几个军,不下40万人。你带的干部只当官不打仗,我带过的干部有多少死在抗日前线。谁要当军阀还用说吗?我是集团军总司令,五十四军归我指挥,你的心腹在背地里搞我的鬼,我却不敢奈何他们。试问天底下有这么当军阀的吗?”(此语据时人回忆整理而成,大意如此。)

关麟征关西汉子,性如烈火,声如雷霆,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陈诚被说中心事,气得胃溃疡发作,当夜吐了血。陈诚回到重庆当即向蒋介石请辞,两人的仇越结越深。

1945年10月时关麟征之所以被耍了一回,与陈诚不无关系。

陈诚时任军政部长兼后勤总司令,在蒋介石面前很有话语权,说关麟征的坏话、报一箭之仇是大概率事件。

不过这也只是外因。关麟征自身性格过于暴烈,处事手段过于简单,确实也令蒋介石不放心。

当时东北局面复杂,需要与苏联方面协调接管事宜,东北军政长官必须具备极为高明的政治手腕。关麟征几次处理与陈诚的矛盾,过于直接、过于暴烈、得理不让人,这样一个人去接管东北,难免不令人担心。

之所以选择杜聿明,也能反映蒋介石的心思。

杜聿明既会打仗,又会处理人际关系,一向很低调,与戴笠、陈诚、何应钦等都能保持良好关系,同时在黄埔一期同学中又有很高威信,蒋之所以选他去,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协调好各方关系。

有趣的是,人际关系很好、情商很高的杜聿明,唯一关系比较僵硬的,恰恰是黄埔一期同学、陕西老乡关麟征。

两人之间互有恶评。

当年杜聿明在25师任副师长,关麟征是师长。杜聿明有一段时间离开部队到中央军校培训,学满归队前,杜聿明向军校长官反映,与关麟征关系很难处,不愿意回去。校方遂保举杜聿明另任别职。

关麟征对杜聿明也有看法。关对人说,他与我在军中,作战时要么负责后方,要么派出去学习,没有亲自带过兵。突然叫他去东北带数十万的兵,怎能打得胜。

这话说得确实不能令人信服,杜聿明的指挥能力,就算比不上关麟征,在黄埔一期之中也绝对是佼佼者。关麟征这话有些意气用事。

但若说蒋介石只因性格问题就废掉一员虎将?也有失偏颇。

1946年后蒋介石仍然没有重用关麟征,还有其他因素。

三、胡琏举荐引发猜疑

1947年孟良崮战役张灵甫整编74师全军覆没,张灵甫之死令国民党上下震惊。

当时各方矛头指向汤恩伯,蒋介石被迫将其撤职查办。

那么谁来接替汤恩伯指挥前线兵团呢?当时整编11师师长胡琏向陈诚、蒋介石进言,推荐了一个人:关麟征。

若不是胡琏推荐还罢,正是他这番推荐,加剧了关麟征的尴尬处境。

胡琏先找时任参谋总长的陈诚,说若有关麟征在山东主持大局,绝不会犯汤恩伯那样的错误。恳请总长出面,向蒋介石请求,委任关麟征为兵团司令。

陈诚当时也是病急乱投医,身为总长,他要为孟良崮的失败负责,更要为下一步报仇雪恨找好统军带队之人。便听胡琏之言,向蒋介石举荐关麟征。

蒋介石见陈诚这么不计前嫌,起初还挺高兴。但是仔细一问,原来是胡琏推荐的。蒋介石皱了眉头。

为何?难道胡琏不可信?这倒不至于。胡琏身为整编11师师长,乃是土木系首将,正牌嫡系中央军。

令蒋介石不放心的地方在于,胡琏也是陕西人。

关麟征对胡琏既有同乡之情,也有知遇之恩。当年胡琏就是在关的手下任连长,才一步步发迹,当上了师长。

同乡互相帮助,这在国民党军中很正常。若是别的省同乡互相帮助,蒋介石不在乎。但几个陕西人同气连枝,令他心有不快。

蒋介石对陕西人有一股若有若无的忌惮之心。

陕西人能打,历史上名将辈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主将中,11师师长胡琏,74师师长张灵甫,第五军曾任军长杜聿明,都是陕西人,五大主力占其三。可见其能。

不光能打,陕西籍军政势力给蒋介石制造过不少麻烦。

最著名的便是西安事变。蒋介石对杨虎城恨之入骨,对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更是恨不得立即消灭之。

十七路军对中央也很有隔阂,反倒和陕甘宁走得很近。军统国民党特务宋志先曾说:“当年江西是共产党集中的地方,但那里红是红,白是白,红白分明,工作比较好办。西安这鬼地方是红白不分。不少人做的是国民党的官,吃的是国民党的饭,却说的是共产党的话,甚至做的是共产党的事。”

内战爆发后,十七路军的老部队纷纷起义,三个师起义了两个半。尤其令蒋介石痛恨的是,别的国民党军起义,大多被拆散、改编或就地遣散,而十七路军起义的,基本保持完整建制,改为解放军番号,掉过头来打国民党军特别卖力气。

所以胡琏的举荐,勾起了蒋介石对陕西人拉帮结派的恐惧。

关麟征不仅是黄埔军校一期生中的一哥,还是陕西籍将领的领头羊。虽说陕西人在政治上已无当年杨虎城的号召力,但若在军界形成一股力量,那还真不好防范。

蒋介石不想则已,越想越怕。他又想起来关麟征在中央军校干的一些事。

原来关麟征当上教育长不久之后,蒋介石卸去兼任的军校校长职务,由关麟征实任校长。

关麟征一上位,便自作主张,把军校门口挂着的对联“升官发财请求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给撤掉了。

关麟征认为,这种口号不务实,过分强调精神因素,不顾人的实际需求,党国应该重视对军人的奖励与赏赐。

关麟征是典型的军人思维,想什么便做什么,其实没有什么深意。但世上之事,最怕琢磨,一琢磨便出问题。

这幅对联代表的是所谓黄埔精神,蒋介石靠黄埔军校起家,对这幅对联也很看重。关麟征撤掉之后,蒋介石没跟他计较。

但胡琏举荐关麟征后,再回过头来琢磨此事,再联想当年张耀明妄图把五十四军改旗易帜。

这些事情联系起来,便有些不太对劲了。

蒋介石虽然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防范“陕西帮”的话,但关麟征不知如何体会到了蒋介石的意思,面见蒋介石时,突然漫天要价。

说,要他去山东当兵团司令位置太低,除非叫他在山东独掌军政党大权,三位一体,不受任何干扰才行。否则就不去。

蒋介石大怒,让你当领兵大将是瞧得起你,还敢给我讨价还价。双方不欢而散。

到山东统兵之事,就此作废。

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关麟征久经战阵,难道没有一点政治智慧吗,怎能当面触怒蒋介石呢?

其实压根不是那么回事。关麟征和蒋介石,两个人各揣心事,却合力演了一出双簧。

关麟征知道蒋介石对陕西人有所忌惮,他绝不敢应胡琏之请出来当这个司令官,但又不能明说出来。

政治上的窗户纸,从来都是让人隔着揣摩、猜度的,一旦捅破,就再无转寰余地。

关麟征虽然大气豪爽,却也粗中有细,分寸把握的极好。

他是以进为退,要一个蒋介石绝不能答应的价钱,从而实现拒绝出任的目的。

蒋介石大概意会到关麟征的意思,表面上装生气,实际上也是互相给一个台阶,达到抑制陕西势力的目的。

后来胡宗南在西北屡屡战败,又有人提出要关麟征出山。关麟征老调重弹,仍然讨要西北军政党三权合一的吓人价码,蒋介石仍然拒绝。

一代名将,就这样与军权绝缘了。

四、胡宗南压制陕西帮

也许有人会说,这么分析,没有实证,未免牵强。

其实实证有很多,只不过历来无人注意。

蒋介石对陕西势力实行分化、打压,早在抗战初期就开始了。标志性事件,就是在西安设立了一所中央军校第七分校。

蒋介石非常重视通过军校培训抓干部,到解放战争时期,蒋军兵团司令、军长级的高级军官,大多是黄埔一至四期毕业生,蒋介石通过他们牢牢控制着中央军。

国民党高级将领合影,陕西人很少

黄埔军校迁到南京、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决心继续扩大军校影响力,便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十所分校,西安分校即其中之一。

但这所分校的担负的使命,不是一座简单的军校。

第七分校一应事务由胡宗南把持。胡宗南是蒋介石浙江嫡系中的头马,号称西北王,掌握着陕西诸省军政大权,此人秉承蒋介石的意旨,在军校里做了些文章,不动声色地压制住了陕西青年一代的崛起势头。

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阴招:

第一,招生面向全国。

第二,刻意压制陕西籍军官。

按理说,分校设在哪里,生源就应重点偏向本地人。但第七分校生源面向全国27个省,陕西人虽也不少,但与其他省学生加起来的总量一比,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笔者在查阅《王曲文献》和《西安文史资料》时,还发现了一个极端情况,第七分校第二期学员一共分了6个总队,其中甘肃籍学员、河南籍学员都单独编成一个队,陕西人却被打散分布到三个总队。

进一步查看第七分校一共七期学员总队,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甘肃6个省的学员都有过独立成队的待遇,陕西本地学员却从未独立成队。

这是什么用意,相信不用笔者多说什么了。

在蒋介石授意下,胡宗南不仅在源头压制和分化陕西人,西北高级军官任命,更是公开压制。

胡宗南在西北用人,效仿蒋介石,大搞“黄陆浙一”,黄即黄埔军校及中央军校,陆即陆军大学,浙即浙江籍,一是指蒋介石曾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中为胡宗南

胡宗南手下高级将领,陕西人少得可怜。

胡宗南手下有4个副司令长官,陶峙岳(湖南人)、于达(浙江人)、裴昌会(山东人)、石敬亭(山东人),没有一个陕西人。1947年改为西安绥靖公署,照顾陕西人的面子,才提升陕西人高桂滋为绥署副主任,但也只是有名无实。

3个参谋长,范汉杰(广东人)、罗泽闿(湖南人)、盛文(湖南人),又没有一个陕西人。

主力部队2个整编军、10个整编师的军长、师长共计12人,其中陕西籍仅3人。如下名单所示:

整编第一军长军长董钊,陕西人

整编二十九军长刘戡,湖南人

整编1师长罗列,福建人

整编27师长王应尊,山西人

整编90师长陈武,海南人

整编17师长何文鼎,陕西人

整编36师长钟松,浙江人

整编76师长廖昂,四川人

整编10师长罗广文,四川人

整编30师长鲁崇义,山东人

整编38师长张耀明,陕西人

整编203师长潘华国,湖南人

民国以来陕西名将辈出,比上列诸将高明的陕西将领不在少数。胡宗南这种用人导向,体现了蒋介石的什么用心,可谓不言自明了吧。

不过蒋介石从未对人说起过对陕西帮的提防。只是在40年代有一次于右任(陕西三原人,国民党超级元老),到贵州息烽探望被关押的杨虎城将军,替杨虎城转送了一封家信。原本蒋介石不允许杨虎城与外界通信,于右任却不顾蒋的禁令,以元老的身份干出此事,蒋介石对戴笠嘟囔吐槽过一次。

然而世上之事,只要做了,哪能永远保密、不露行迹。

蒋介石虽未明言,陕西籍高级将领岂能体会不到这个意思?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介石曾再度请关麟征回台出任中枢要职,关麟征拒绝,一直住在香港,直到1980年75岁时辞世,再未出任国民党的职务。

胡琏作为硕果仅存的原五大主力师长,后来在国民党军中享有很高威望,把胡宗都比了下去。他曾数次到香港探望老学长关麟征,两人绝口不谈政治,只说军事。但从关麟征略显落寞的口气中,终究品味出了关麟征的些许不甘心,以及蒋介石不足为外人道的地域仇视。

胡琏本就是聪明绝顶之人,悟出了真相,见惯了蒋家王朝的暗黑政治操作,他收起了曾经非常炽烈的政治进取之心,专心在军界发展,不拉帮结派,不搞地域要结,始终把自己定位在张灵甫、杜聿明一样的孤忠之臣,绝口不为陕西籍将领争取什么利益。

晚年胡琏

胡氏这番表现,确实让蒋介石放下心来,最后的归宿,反而比胡宗南还要好。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