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7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博会当年为啥不选在北上广,而放在深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8 10:2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场全球顶级的文化飨宴,开始了

6月7日上午10点

第十九届中国(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下称“文博会”)

如期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络绎不绝的人潮、数以千计的展区、跨越国界论坛、钱货两讫的商业交易,滚滚浪潮云集这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向世界稳定而强劲地输出中国式的审美与志趣、底蕴与力量。

这样的文化盛事并非今朝独有。19年前,2004年冬,纷至沓来的诸国文化借道深圳,徐徐汇入首届文博会,目标指向“依托深圳独特优势,展示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自此之后,一年一度,文化与“文化+”衍生的业态如潮水一般涌入、再输出,成为世界感受中国、感知深圳的重要窗口。一城一展,由此共荣共生。

“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何以在深圳历时19载仍弥新?

新浪潮之上

文博会与文博会里的深圳

又能勾勒出怎样的文化图景?

透过文博会这扇窗

可一见大国大城振兴文化的行动路径



No.1

“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历久弥新

文博会是在2004年被“孕育”的

时年正是深圳“文化立市”第二年

☛ 2003年初

深圳在全国率先确立“文化立市”的战略目标,“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文化产业被提升至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及金融业同等重要的支柱位置。

☛ 2004年11月

首届文博会落地深圳,目标对标“高新科技与文化内容结合、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成果展示与奖励创新结合的国际文化盛会”。

彼时,文博会的全称是“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与今日之称尚有细微不同。

☛ 2006年

第二届文博会被官方定名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主题多了“交易”二字。

“(我们)力求将文博会打造成为中外文化产品的信息交流中心、文化产业发展要素的交易中心、文化产品推介中心、投融资促进中心。要打造这4个中心,核心的内容就是‘交易’。”时年,官方如是回应这一变化。



“交易”二字带来的改变不可谓不巨大

琳琅的展区之外

经济热气也得以蒸腾升起

公开数据显示,第二届文博会的展览面积从首届的4.3万平方米一跃至10.5万平方米,引来全球46个国家和地阿区的海外采购商参加,总成交额达到275.40亿元,在全球展会版图上初露尖角。



接下来的3年

是文博会蕴力以求薄发的时期

☛ 2007年

第三届文博会参展人数首次突破百万,海外采购商数量逼近万名。

☛ 2008年

第四届文博会首设国际文化馆,1.2万名海外采购商云集深圳。

☛ 2009年

第五届文博会提高了文化产业核心层内容参展比例,组团参展的组织工作扩大到了县一级。

☛ 2010年

第六届文博会,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首次实现政府组团“满堂红”。

转折也在这一年出现。2010年,文博会组委会公开评价,文博会已经走过了初创发展期,“从本届开始进入培育成长期,将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成长的培育逻辑并不简单。与主打细分领域的知名展会不同,如文博会这般以“文化产业”为主题的全球顶级展会,堪称凤毛麟角,可供镜鉴的案例寥寥。



No.2

如何“烹饪”,方能悦八方来客?

这场颇具创新性的文化飨宴

并不是把所有的要素熬制到一起便算成功

为了证明这一创新性想法

文博会用了长达十年的时间去探索

☛ 2011年

第七届文博会首次提出“1+N”的办展模式,从文博会平台逐步衍生出其他文化类展会。

☛ 2014年

文博会首次区别设置专业观众日和公众日,官方释义此为“突破性安排”,平衡了公益性和经营性、综合性和专业性。

☛ 2016年

2016年,第十二届文博会首次不公布总成交额和意向成交额,转为重点统计新业态、投融资、文化出口等数据。

☛ 2018年

2021年

第十七届文博会首次“试水”线下线上互动结合的办展模式。
第十四届起,“文化+科技”成为文博会不容忽略的关键词。


这个过程

文博会始终与时代的节奏融通共振

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公布当年,文博会当即首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掀起,“创客空间”展区低调现身。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鹊起之时,文博会又喊出“文化+科技”的口号,一探科技如何赋能文化产业。

日日求新的文博会,和迎向发展高点的产业和时代,最终在相同的时空紧紧相拥。

能效也显而易见

时至今日,文博会已蜕变为

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

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据公开数据,本届文博会共有超50个国家地区、300多家海外展商参展,热度已恢复至疫情前最好水平。文博会的全球影响力,仍然后劲十足。


No.3

文博会与文博会里的深圳

一城一展,共荣共生

以当下观照过往

深圳市政府十九年前的主动

无疑是有远见的

本届文博会新闻发布会上,相关发言人用了一串数据回顾文博会对深圳的特殊意义——

“自2004年创办以来,文博会在展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达2600亿元,占全市GDP达到8%。”

然而,草创初期

文博会并不是没有遭遇争论

彼时,有观点认为深圳并不如北京、上海、广州有历史底蕴,其属于经济特区,提“文化立市”似乎颇显南辕北辙。2006年,第二届深圳文博会新闻发布会上,便有新闻媒体当场提问:“深圳举办文博会的优势有哪些?”

从首届到第19届

时间足以回答一切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已呼之欲出



01

这与深圳的城市基因有关

四十不惑的深圳,文化上的“先发优势”虽然不足,但其独特的城市基因足以铺沿出一条绵长的“文脉”——

☛ 一为制度优势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示范区,深圳的体制优势也集中表现在了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开放、包容是其永恒的特色。文化产业的生发空间,无疑是具备想象力的。

☛ 一为文化优势

深圳与生俱来的移民文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聚变优势,体现到文化中,即为创新精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脚踏实地、追求卓越。这是深圳创城迄今的精神来源,也是推进文化产业日日迭新的后发动力。



02

这与深圳的城市半径有关

深圳与香港仅一河之隔,而后者又素有设计之都、时尚之都、会展之都等美名,若与其“强强联手”,必能为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供更宽阔的环境和平台。

这是深圳与生俱来的地缘优势。实际上,两地的合作渊源已不浅。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港设计双年展、深港澳青少年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无不是双方常态化交流与合作的见证。



03

这与深圳的产业基础相关

除GDP占比之外,一组可佐证深圳文化产业实力的数据是——

目前,深圳文化企业数量已超10万家,孕育出阅文、雅昌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居于全国前列。

出色的营商环境是这些文化产业发展的底牌。据全国工商联《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深圳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而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22》报告中,深圳“宜商环境”排名全国第一。

在“城市基因+城市半径+产业基础”的三大底座之下,深圳云集了中国诸多优质文化产业,与来自四海八方的需求方,催动着19岁的文博会迸发新的化学反应。

在大量的细节、惊艳的瞬间里

文博会成为世界感知中国、

感受深圳的重要窗口

通过它们,来自五湖四海都藉此感受着

更真实、立体、全面的鹏城

全新的化学反应

也正迅速地催化着鹏城的明天

本届文博会于6月7日至11日举行

首设数字中国展区

首次推出数字文创产品

还开发了数字门票

突出数字化应用、展示内容创新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