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规则难懂”的吐槽早已有之。今年,不少电商平台“顺应大众呼声”,在进行“双十一”宣传时强调“简化规则”。然而,在“没有繁杂的计算,拒绝花式套路”的宣传话术下,人们看到的依然是平台券、红包雨、满减、尾款、定金、预售、赠品、商家券、直播间优惠等眼花缭乱的规则,直接让不少市民直呼“脑细胞阵亡”。(10月22日《新闻晨报》) 回顾2009年首届“双十一”,模式简洁明了。商家通过直接降价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在11月11日当天进入平台,挑选心仪商品并享受显著价格优惠。当时没有繁琐的满减规则计算,也无需担心预售带来的漫长等待,“双十一”宛如一条畅通无阻的优惠通道。 然而,近年来“双十一”规模不断扩张,参与的商家和消费者数量日益攀升,但机制却愈发复杂。各种满减规则、预售套路层出不穷,消费者为了享受优惠,需花费大量时间研究规则、拼凑满减、全网比价,甚至全天蹲守直播间抢优惠红包。所谓的“全网最低价”价格战,让消费者麻木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到疲惫。这种促销模式,让消费者和商家都陷入了困境。 复杂的促销机制对商家而言,能筛选出愿意花时间研究规则的消费者,增加销售额与客单价,还可以进行订单管理和风险控制。对平台来说,复杂机制能提升市场份额,提高曝光率,增加用户粘性和流量。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低价诱惑和购物氛围的影响下,容易陷入商家的营销陷阱,冲动消费,同时面临困惑与疲惫,显然本末倒置。 重塑电商秩序迫在眉睫,需要平台、商家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平台应认识到问题,将重心回归到为消费者提供简单、便捷、实惠购物体验的本质上。要完善规则,如简化满减规则,设置合理的优惠门槛;优化算法,精准推送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优惠信息,避免消费者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拆除自身壁垒,化繁为简,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 商家则应诚信经营,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合理制定促销策略,加强供应链管理。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不被低价营销冲昏头脑,根据实际需求购买商品,识别促销陷阱,敢于对不合理的购物机制说“不”。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消费者还应对商家和平台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提出合理的建议。 只有这样,“双十一”才能回归让消费者享受购物乐趣和优惠的本质,促进电商行业健康发展。让我们期待一个更加简单、公平、愉快的购物环境在“双十一”中真正呈现,使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实现共赢。 作者:张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