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4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圳连夜拆除不锈钢盲道:无障碍设施“看得见”更要“走得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14:4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据《深圳特区报》等媒体报道,多名深圳网友发帖称“福田连夜拆不锈钢盲道”,并附上工作人员拆改盲道的现场视频,获得了广泛关注和点赞。这些被拆除的不锈钢盲道,曾因脱口秀演员“黑灯”在节目中吐槽而走红。他形容道:“下完雨之后,跟溜冰没有任何区别,就这么爱吃,路上都是‘瞎滑’。”

盲道本应是视障人士通向世界的“眼睛”,旨在帮助其安全出行。而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无障碍环境建设应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遵循实用、易行、广泛受益的原则。”

然而,近年来城市盲道频频陷入争议,甚至沦为形式主义、“面子工程”。河南濮阳在2023年底新修的盲道,因质量堪忧被网友调侃为“贴纸盲道”,一撕即破;许多城市道路上的盲道长期被共享单车、广告牌占用,甚至被设计得曲折不堪;还有些盲道在地铁站内“戛然而止”。这些问题反映出无障碍设施设计和管理中对盲人真实需求的忽视,例如材质不当、标志混乱、坡度不合规等。建设者更关注“是否符合标准”“是否美观”,而非“是否实用”。盲道因此沦为摆设,“看得见”的美观掩盖了“走得通”的实用。这不仅是城市资源的浪费,更凸显出基础设施建设中人性化关怀的缺失。

截至2023年,我国残疾人总人数为8591.4万,占总人口的6.34%,其中有超过1700万视力障碍人士。然而,许多人却表示“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盲人使用盲道”。部分网友甚至质疑:“所有城市道路、地铁站都得设置盲道,不是浪费资源吗?”这类论断反映了对弱势群体需求的忽视,也暴露出社会关怀的不足。

事实上,设施利用率低并不代表需求不存在。相反,正是因为无障碍设施普遍“充满障碍”,许多盲人不得不减少出行,导致了“表面上需求低”的错觉。据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图解|什么阻碍了1731万盲人出门?》的报道,不少盲人渴望融入社会,积极参与公众活动。他们想看演出、逛西湖,甚至跑马拉松,但不完善的无障碍环境让这些愿望难以实现。低使用率的背后,是被迫放弃,而非需求缺失。

文明社会的标准,不应仅以满足多数人的需求为指标,而应做到“一个也不落下”。要让盲道从“看得见”到“走得通”,需要在设计、管理和社会认知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其一,广泛征求残障人士的意见,从实际需求出发,优化盲道设计和管理。其二,要加强设施的日常维护,对盲道等无障碍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始终处于可用状态;其三,推动社会共识与普及教育,增强公众对无障碍理念的理解和支持,使每个人都能为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尽一份力,形成“建设无障碍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

作者:胡涵柯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