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振兴制造业问题时强调,“要树立放水养鱼意识”“尽一切努力把企业负担降下来”。降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之一,也会是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中央再次重申降低企业负担,有着极强的针对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亟待“一锤一锤钉钉子”、见实效。
“放水”与“养鱼”,以往的经济工作中也常见类似比喻,这里主要指的是向生产经营困难企业让利,比如对其上游垄断性行业价格和收费的降低等。凡事都有轻重缓急,调控政策的实施也不例外,在实体经济面临的复杂困难挑战中,哪些是必须优先、尽快解决的呢?换言之,“放水”的若干道“闸门”如何开启,是个技术活,关系到定向调控、精准施策的效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总体看,涉及企业经营成本的领域可分四块:其一是与政府直接相关的税收与费用,其二是与金融机构相关的贷款与利息,其三是与上下游企业相关的定价,其四是自身的用工成本,包括职工工资福利与“五险一金”等支出。对第四类成本来说,一些地方已经采取了较灵活的处理办法,有的降低了社保与公积金缴费比率,最低工资涨幅也相对放缓,额外操作的空间已不大。
因此,目前的主攻方向在前三类“闸门”。税费方面,不合法的“过头税”、乱收费,乃至仍未遁形的吃拿卡要,都要通过简政放权、“放管服”相结合来持续削减。而对必要的行政性收费和法定税收,则应采取审慎管理的态度,该收的收、该减的减,通过法律程序处置,维护税收的固定性、严肃性。非税收入的规范化,或许在两会或此后还将有新动作,很值得期待。
贷款难、贷款贵是不少企业的老大难问题。这方面,已经实施的对中小微企业精准“输血”,也即专项的信贷投放支持,取得了良好效果,促进了创新创业。正在修改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还会对各方利益进行平衡和调节。下一步在避免“大水漫灌”同时,还应当尽力增强贷款的可获得性,不让“僵尸企业”占便宜,多让有潜力的优质企业尝甜头。另外,电力、供水等公益性强的垄断性企业,大多属于国有企业,应当大局为重、公益为先,依靠提质增效消化部分成本,为其他实体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公共品。
可见,“开闸放水”重在有的放矢:坚决清除违法违规的税费,精准增加“中国制造2050”方向的信贷投放,适当降低公共产品的价格,应是三道优先开启的“闸门”。更应看到,降低营商兴业的成本是长期的环境优化工程,离不开法治化思维和市场化手段,需要我们在抓落实的过程中因地制宜,把企业成本逐步降到一个相对适宜的水平上,让更多的“活鱼”乐于贡献,不再老为负担发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