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日起,南京禁止机动车鸣喇叭的范围扩大至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规定十分明确,但具体到交警执法难度非常大。违法司机会质问交警:“你哪只耳朵听到我按喇叭?”判定谁按喇叭并不难,但证明这件事不太容易。如今,这个问题解决了。2月28日,南京正式启用“声呐抓拍”违法鸣号装置,共“抓拍”了17起违鸣违法行为。(3月1日《金陵晚报》)
治理“违规鸣笛”是有群众基础的,很多市民都支持交警查处“违规鸣笛”,这是因为这切合城市管理的需要。比如学校附近,“违规鸣笛”影响学习。比如小区附近,“违规鸣笛”影响休息。比如商场附近,“违规鸣笛”加剧噪声污染。治理城市噪音是打造和谐城市的需要。
但是,治理“违规鸣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个难点在于“证明”,交警执勤的时候,很容易发现谁“违规鸣笛”了,也能准确的找到“违规鸣笛”的驾驶员,可是,你要看遇到的是什么人。交警遇到的是认错态度较好的,那自然不成问题,如果遇到的是“死不认账”的人,就不好办了,你按照有关规定去查处,他们就会以“你哪只耳朵听到是我按喇叭”的理由,刁难执法人员。的确,要证明是谁“违规鸣笛”确实不容易,这个时候如果坚持执法,就会引发纠纷。 “违规鸣笛”危害很大,打击“违规鸣笛”是大多数市民的愿望。可是,执法人员也是两难的,坚持执法标准,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不坚持执法标准,让治理“违规鸣笛”进入了死胡同,让噪音污染更加严重。如何让“违规鸣笛”的现象,和每年高考、中考期间一样,实现城市的“静悄悄”?关键在于证据的收集。
有了“声呐抓拍”系统就不一样了,这是对证据的采集,你证明他违规了,就需要用证据来说话。事实证明有了这个系统之后,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2月28日这天,交警共查处了17起“违规鸣笛”行为,没有一个驾驶员刁难交警的。这是因为面对证据,谁也不能胡来了。 在现实的“违规鸣笛”查处中,很多地方的交警都采用的是传统的手段,依靠的是“交警的耳朵”,固然可以找到“违规鸣笛”的驾驶员,可是如果有人就是不承认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让好的规定沦为了摆设。有的地方的交警甚至因为不想惹麻烦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让城市“违规鸣笛”成为了城市的忧伤,成为了新的城市牛皮癣,无法查处,无法根除。
当然,也有另外的困扰,依靠“交警的耳朵”,也确实会出现误判的情况,可能冤枉了一些驾驶员,尽管比例不高,可毕竟是一种纠纷的隐患。这对于“违规鸣笛”治理来说,是一大困境。法治不断前行,执法也不能“只是强硬”了,什么事情都要讲究规范和证据,查处“违规鸣笛”也是一样的,必须让证据来说话,这样才能让被查处者心服口服、哑口无言。
治理违规鸣笛不能只靠“交警的耳朵”,新技术必须介入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