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使农村牧区的危房、道路、文化、医疗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因工程多、投资大、时间紧,计划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某旗一个村的危房改造工程拖欠工人工资、多次停工、迟迟未竣工,致使46户群众不能如期住进新房,13户农民寄住邻居家,部分群众无奈搬进毛坯房里受冻。(12月2日新华网)
民生工程,受益的是老百姓,本应该得到老百姓理解、点赞。但,“十个全覆盖”工程,因为落实不得力,却变成了民怨工程,“晚上冷得睡不下,早晨冻得起不来。拆了房子,害得人没地方住,前段日子三天两头病一场”,让村民怨声载道。这是为什么?
决策缺乏科学性。比如危房改造工程。众所周知,危房改造有时候比新建房工程量都要大,除了自身需要翻新加固,也可能重建,涉及面广,牵扯的问题多。可就是这样一个开销特别大的危房改造工程,当地政府居然要求中标承包石宝镇全部23个村危房改造建设项目的内蒙古天亚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今年4月29日开工,8月31日竣工。想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危房改造,这也只能说“真是想得出来”,再加上资金严重不到位,工人拿不到工资,停工,所以造成了一些农民或者寄住邻居家,或者无奈搬进毛坯房里受冻。如此民生工程,老百姓不抱怨才怪。
决策脱离现实。据报道,某旗2015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才15.4亿多元,2016年“十个全覆盖”工程总投资却高达16亿元,也就是说一个单项的民生工程投资超过了一年的财政收入。要知道,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比如同样是社会民生方面的医疗、教育、市政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投资,那这些钱又该从何而来?
俗话说,穿衣吃饭量家当。发展要量力而行,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但一些地方领导想借民生工程为政绩工程出彩,急哄哄地“大干快上”,盲目搞“跨越发展,助跑摸高”,完全脱离了地方实情,不仅让老百姓叫苦不迭,还容易造成工程烂尾,民工工资难兑现,埋下社会隐患。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主政一方的领导,希望地方快速发展本身没有错,但,如果不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盲目上工程,欲速则不达,迟早会摔跟头的。凡发展,都要分个轻重缓急,只有做到稳中发展,慢中求快,才是真发展,才能变老百姓怨声载道为一片喝彩。(南方网冯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