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3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需思考“误当人贩子”频发背后的心态成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3 09:5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7年5月7日,在河北省辛集市,54岁的舒丙友,开着电动三轮车行驶在兴华路上,期间他发现一个1岁左右的孩子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要跑到机动车道上去。因担心孩子遇到危险,舒丙友挥手示意孩子回去,并准备下车将孩子抱到安全地带。结果,还没接触到孩子,他就被孩子家属误以为要偷孩子,遭到殴打致其身体多处受伤。(5月12日《红星新闻》)

辛集市公安局通过调查和在调取监控录像后证实,舒丙友当时并未下车,也没有接触到男孩,所以已基本排除舒丙友作案嫌疑。目前殴打舒丙友的打人者,一个被刑拘一个已被公安机关上网追逃。

因为接触甚至热心帮助儿童被其家长误认为“人贩子”而遭到围殴的事件,经媒体报道的早已不是首例,2015年11月19日上午,河南郑州一对老夫妻到自助交款机缴纳水费,因年老眼花看不清数字而向路过的一名小学生求助,结果被跟随其后的家长误认为是人贩子,老夫妻不但遭到多人围殴受伤,更有人拍照上传网络以讹传讹。而安徽在温州打工的一张姓小伙更冤,原本好心送迷路的小孩回家,半路遇到寻小孩的亲友团,非但没有受到感谢,反而被误认为“人贩子”,不容辩白,惨遭群殴。直至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才中止了这场闹剧。而河北这位舒丙友大叔,在被误当人贩子受到孩子父亲和叔叔“二打一”的过程中,就连到场的警察也无法控制,不得不打电话寻求增援。

很显然,出手如此之重,这足以说明“人贩子”在孩子家长心目中的被憎恨程度。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中,几乎没有哪类犯罪嫌疑人能够像“人贩子”一样激起人们的共愤,只要是人贩子,即使是女性嫌疑人,家长也绝不会手下留情。然事实上,通过警方一系列严厉打击和所形成的高压态势,真正的拐卖儿童犯罪不但已经大幅减少,即便是仍有不死心的“人贩子”,也绝不敢轻易在光天化日下作案。然由于社会各种针对人贩子的不实传言甚至谣言太多,特别是从一些网传中看到被拐儿童受到的虐待以及家长丢失孩子的痛苦和寻亲的艰辛,使得很多家长对人贩子既愤怒又恐慌,对于陌生人接触自家的孩子,不但下意识的就与“人贩子”联系在一起,而且会立刻失去理性。

盘点每次发生被误当人贩子围殴的案例,都不难发现,无论受害人如何辩解,周围群众几乎都没有人愿意相信,宁愿“打错”也不愿轻易收手,对人贩子的紧张、愤怒与恐慌已经安全淹没了理性。1岁多的孩子跑到机动车道上,舒丙友出于担心孩子的危险停车,并挥手示意孩子回去,但总归孩子年龄太小并没有领会老舒的意图,舒丙友这才准备下车把孩子送到安全地带。

而孩子母亲在看到老舒欲下车抱自家孩子时,潜意识并没有想到孩子在机动车路上的危险,反而马上把老舒当成欲抱走自家孩子的“人贩子”,其丈夫更是借着酒劲错把驾车离开的老舒当成“逃跑”,马上约起自家兄弟驾车追赶,追上之后则二话不说就上演了围殴。我们在谴责孩子家长这种鲁莽的同时,更应当思考背后的思维成因。

显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会营造出人们什么样的心态,而什么样的心态则决定着人们遇到问题时的“第一感觉”,孩子妈妈第一眼看到舒丙友欲抱自家孩子时,不是马上意识到孩子处在机动车道上危险,而是“第一感觉”对方是“人贩子”,这恰恰说明整个社会对被渲染的拐卖儿童犯罪,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和恐慌,看到有陌生人接触孩子,第一反应就是遇到了“人贩子”。不仅如此,除了担心孩子被拐而产生的“不安全感”之外,由于社会尤其是警方过多提醒人们“加强个人保护和防范意识”,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心态”更是十分明显,其突出表现就是自我高度戒备的同时不相信任何陌生人,这恰恰既是误当人贩子事件频发的诱因,更是社会诸多“好人难当”的根源所在。

心里有阳光,眼前就不会有黑暗,看待任何问题也更会从积极的一面去分析和理解。对负面事件和信息的过度渲染势必会造成整个社会心态灰暗。反过来,积极宣传正能量,大书特书正确优秀的价值观和道德文化,营造出的积极氛围也势必会让人们充满自信和阳光心态,并作用于社会风气的改变,只有整个社会心态健康、阳光,很多由“疑心生暗鬼”所引发的“误会”才会减少甚至消失,由无端怀疑一切造成的“好人难当”才会得到根本性扭转。文/朱永华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