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2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摔跤吧,爸爸》背后的中印对比

[复制链接]

7975

主题

7979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4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09:0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自5月5日在国内上映以来,好评如潮,靠着口碑传播,在初期排片不佳的情况下,目前票房已过1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非好莱坞电影。(据“实时电影票房”网站数据,截止6月4日下午四点,《摔跤吧,爸爸》国内累积票房为113877.41万元。——编注)

《摔跤吧,爸爸》依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励志又感人的故事:一个想通过摔跤运动为国争光的印度摔跤运动员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饰演)退役后,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无奈妻子一连四胎生下的都是女儿。在偶然发现了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后,马哈维亚顶着世俗的压力训练女儿,通过父亲和女儿两代人的努力,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在英联邦运动会上实现了梦想。

《摔跤吧,爸爸》打破了国人对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刻板印象,更让很多人惊觉,印度居然也有这样叙事流畅、深度介入社会现实的好电影,从而开始重新审视印度这个国家,“不要看不起印度,印度比中国好多了”之类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摔跤吧,爸爸》同时促使人们反思中国电影的现状:中国有那么多世界冠军和奥运会冠军,其中一定不乏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但为什么拍不出《摔跤吧,爸爸》这样让人心潮澎湃的体育电影?

可以说,《摔跤吧,爸爸》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它让很多看不起印度的国人感到尴尬,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印两国方方面面的比较和争论。那么,《摔跤吧,爸爸》是否意味着“印度比中国好多了”?如何看待电影背后的印度和中印之争?我试着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宝莱坞如何打败好莱坞?

和《摔跤吧,爸爸》同期上映的包括好莱坞大片《银河护卫队2》,最终,前者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把后者甩下一大截,创造了宝莱坞打败好莱坞的奇迹。

而在印度国内,这种现象是一种常态,好莱坞进口的电影一直以来只能占印度国内电影票房的10%左右,大部分印度人还是喜欢看国产片。在好莱坞电影风靡全世界的今天,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例外。而在北美市场,《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等一大批印度电影近年来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近在北美上映的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2:终结》就打破了《季风婚宴》保持了15年的印度电影北美票房记录。

宝莱坞能和好莱坞分庭抗礼并在有些时候打败它,主要原因是印度电影人植根于本土文化,清楚知道本国人民需要什么,致力于讲好本土故事,回应本国民众的心理期待,并提炼出能打通人类共同情感的价值观。就像《摔跤吧,爸爸》的主演阿米尔·汗所说,“只是因为我们与观众走得更近。我们不怕好莱坞,因为我们的电影一直坚持自己的特色,只要我们的人民喜欢印度文化,印度电影就会一直壮大下去。”

宝莱坞这个名字来自于好莱坞(Hollywood),是印度人把Hollywood打头的字母“H”换成了本国电影之都孟买(Bombay,1995年改为Mumbai)的首字母“B”。现在,“宝莱坞”(Bollywood)这个词已经正式进入了英语词典,成了印度电影的象征。但宝莱坞远不是印度电影的全部。

印度语言繁多,没有所有人都能听懂的通用语言,印地语(Hindi)是第一大语言,约有4亿人使用,主要在北印度,其次为南印度使用的泰卢固语(Telugu)和泰米尔语(Tamil),而这三大主要语言都有对应的电影拍摄基地,分别是主要使用印地语的宝莱坞,主要使用泰卢固语、位于安得拉邦首府海德拉巴的“托莱坞(Tollywood)”和主要使用泰米尔语、位于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的“考莱坞(Kollywood)”。另外还有两个市场份额较小、主要使用其它南印度语的“莫莱坞(Mollywood)”和“桑达坞(Sandalwood)”。无论哪一个“坞”,都不是对好莱坞的简单模仿,而是植根于印度民众自身的审美需求。

很多人对印度电影的印象是无处不在的歌舞,并将之看作印度电影水平不高的表现,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歌舞和特效一样,都是电影的表现方式和技法而已,没有高下之分。印度电影对歌舞的强调,根本原因是本国人喜欢看。印度人有喜欢歌舞的民间传统,在婚礼等场合连续几天载歌载舞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而对于深受种姓制度束缚、生活灰暗贫乏的印度中下层民众来说,电影中华美绚丽的歌舞和坏人得到惩治、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加上通常只有10块人民币的低廉票价,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远离现实、进入梦想世界的避难所。这也是为什么印度电影时长通常在3小时以上并设有中场休息的原因,短于3小时,很多人会觉得不划算。因此,歌舞在传统印度电影里不仅是造梦的手段,也客观上起到了增加时长、让观众觉得值回票价的作用。

不过,2000年之后,印度电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歌舞的成分大大减少。动辄十段以上歌舞的电影已经很少见,没有歌舞的电影越来越多,歌舞也越来越成为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剧情本身,不再是为了歌舞而歌舞。像《摔跤吧,爸爸》里面的两段歌舞,就有力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毫不突兀。另一方面,电影的类型越来越丰富,除了歌舞片和爱情片,体育片、科幻片、女性题材、批判现实的电影大量涌现,《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等广受好评的影片都是在这一时期拍摄的,甚至出现了《午餐盒》这样不足100分钟、清新隽永、完全没有宝莱坞元素的影片。电影的主角也从过去的无产者和低下阶级,转变为白领、医生、工程师等中产阶级。

印度电影的这一变化,根本原因是伴随着1990年代初印度改革开放的实施,中产阶级的人数不断扩大,购物中心大量涌现,设在购物中心里、有别于设施简陋的传统单厅电影院的豪华多厅电影院数量急剧增加,这吸引传统上在家看录像、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也进入了电影院,观影人数大增。由于多厅电影院的单场票价可以达到人民币40元以上,中产渐渐成了票房的主力。这些改变促使印度电影的面貌为之一新。

印度也有电影审查制度,此前,印度政府就封杀了讲述2012年底新德里黑公交轮奸案的纪录片《印度的女儿》,但这是很少见的例子。整体而言,印度电影在批评和揭发现实方面的力度是很强的,种姓制度、包办婚姻、恐怖主义、拆迁、腐败、宗教等几乎所有敏感话题都有所涉及。《摔跤吧,爸爸》的主演阿米尔·汗近年来就拍摄了一系列批判社会现实的电影,而且部部叫好又叫座。光《摔跤吧,爸爸》就触及童婚、男女平权、官僚主义等多个敏感议题,《我的个神啊》则几乎把印度所有的宗教都讽刺了个遍。此外,阿米尔·汗还主创了一档电视节目《真相访谈》,通过采访不同阶层印度人的真实故事,大胆曝光印度社会堕胎、儿童性虐待、家庭暴力等种种弊病。

阿米尔·汗的名言是:“批判自己和自己的国家是我们进步的第一步,没必要为自己祖国被放在聚光灯下羞耻,应该羞耻的是我们的国家在哪一方面还有欠缺。”他因此两次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并被评为2013年全球百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宝莱坞能打败好莱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价值观的普世性。爱情、友情、亲情、自我奋斗、个人英雄主义,都是印度电影万变不离其宗的主题,也是全世界几乎所有人都能理解接受和向往的价值。因此,印度电影虽然往往充满本土元素,却依然能够征服北美、英国、俄罗斯与中国的大量观众。《摔跤吧,爸爸》中的教练马哈维亚和美国大片中单枪匹马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而《阿育王》、《阿克巴大帝》等历史片所宣扬的宗教宽容、少作恶、不杀生等理念,就比《英雄》、《刺秦》等中国电影所宣扬的“天下”、“统一”等价值观更能被西方观众所接受。

印度的软实力

目前,印度电影的影响力已经遍布全世界。

尽管因为政治的原因,巴基斯坦禁止引进印度电影,但通过盗版制品,宝莱坞明星同样在巴基斯坦家喻户晓。而在一些海湾阿拉伯国家,尼日利亚和摩洛哥等非洲国家,以及大洋洲的斐济、新几内亚等国家,因为印度移民的存在,印度电影同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前苏联,出于维持和印度的盟友关系以及意识形态安全性的考虑,宝莱坞电影常以俄语配音,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主要影院放映,一度非常流行。据宝莱坞老牌明星阿米塔布·巴强回忆说:“有一回我从伦敦的皮卡迪利广场走过,看见一群库尔德人向我冲来,我以为他们要来杀我,可是我完全没有想到,他们走到我跟前停住了脚步,并开始给我唱《欢喜三兄弟》电影里的插曲,这部电影是我70年代的一部代表作。” 早在1992年的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就获颁发终身成就奖。

几年前,印度电视剧《每个婆婆都曾经当过儿媳》也曾经在阿富汗产生了万人空巷的效果,收视率超过90%,许多阿富汗人为了收看电视剧,甚至缺席了宗教仪式。这部电视剧的播出,还直接促使电视机在阿富汗销量大增。印度泰米尔语电影《木图》(Muthu,1995)也曾经在日本创造了仅次于《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纪录。

影视剧在全球的热播,是印度软实力不断提升的明证,英国《每日电讯报》在2009年就将印度称为“软实力超级大国”。历史上,印度就是佛教、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等世界几大宗教的发源地,在很多时候都扮演着文化输出者的角色。印度人面对苦难和人生变故的超脱态度,孕育了圣雄甘地、德兰修女等精神图腾,也让其成为了不少西方人寻找内心平静的地方。早在1968年,如日中天的披头士乐队来到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印度比哈尔邦小城瑞诗凯诗学习瑜伽灵修,摆脱了毒品与世俗困扰的约翰·列侬在这里才思如泉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瑞诗凯诗后来也成为举世闻名的瑜伽圣地。1974年乔布斯从大学肄业,彷徨无奈之际也曾到访印度寻找自我和人生的方向。今天,缘于印度的咖喱、瑜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符号,微软、谷歌等硅谷大公司则充斥着印度裔的高管。

对于本国的软实力,印度前外长亚什万特·辛哈曾经有过一番阐述,“在软实力方面,印度不仅拥有强大的文化、宗教和哲学以及将一个多元化社会融合成一个国家的成功试验,它还有非常独立的司法机构和充满活力的媒体。此外,瑜伽、美食、音乐、电影、时装、舞蹈、文学等也都让印度走在全球化浪潮的前列,并为印度赢得远在天涯的新朋友。”

印度强大的软实力,除了离不开其丰厚的历史资源,还有两个现实的因素需要提及。一个是印度的民主制度。民主给印度带来的实际影响并不都是好的,但印度人普遍为这一制度感到自豪,民主也成了印度和西方世界打交道的一张最方便的通行证,前些年西方媒体对印度的过分推崇,也离不开用印度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议会民主制国家来对照中国的意图。

另一个是印度独立后没有对传统进行清算,这使得印度人一直有着非常强烈的文化自信。面对近代以来对西方屡战屡败的历史,中国、土耳其等国选择对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和切割,将传统文化视作积贫积弱的原因加以摈弃。这些措施一方面有利于社会轻装前进,拥抱新鲜事物;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些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自身历史文化的嫌弃和有意无意的自卑,觉得西方什么都好,自己的什么都不好,没有底气去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文化。而印度独立后一直以英国殖民者的继承人自居,无意否定被殖民的历史,也就无意否定自身的传统。这使得印度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没有畏缩感,对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有发自内心的自豪,会理直气壮地加以弘扬。

中国有硬实力优势

《摔跤吧,爸爸》让国人窥视到印度软实力的冰山一角,很多人在惊诧和惭愧之余,开始相信“印度比中国好多了”,论据无非是印度有而中国没有的东西,比如免费义务教育、免费医疗、不能随意拆迁、在政策层面对弱势群体的照顾,等等。应该说,这些都是实情,也是印度制度可贵的地方,但对其效果要进行进一步的全面分析,不能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而要据此得出“印度比中国好多了”的结论,则未免跳跃太大,有点站不住脚。

印度确实一直实行免费教育,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也确实比中国高,但从效果上看,目前印度官方公布的文盲率在20%-30%之间,女性的文盲率更比男性高一倍。联合国2014年初公布的数字是3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印度办事处认为,虽然印度有义务教育法,但教育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缺乏合格师资是主要原因。而中国的文盲率目前只有4%。再看医疗。印度的新生儿死亡率目前全世界最高,死亡人数占全球29%,中国不算很好,排世界第四,占5%;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5岁,印度是65岁。此外,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确实出台了很多照顾弱势群体的措施,但基本未能撼动种姓制度在民间层面根深蒂固的存在,官员、记者、知识分子等体面工作仍主要由婆罗门阶层的人担任,印度社会的等级阶级意识要比中国强烈得多。

在谈论国际问题时,中国知识界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就是,不把国际问题看成是独立的知识体系,而是佐证中国好或不好的工具,一定要用它去对照或比附国内的某些事情,为此进行有意识的裁剪和拼接也在所不惜。这种从心中的理念而不是事实出发去判断国际问题、用国际问题为国内问题服务的心态,可以说非常普遍。

很多人夸大印度的优势和潜力,无非是为了证明民主制度的优势,反衬国内存在的问题。然而,民主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这即便在学术界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并没有定论。而说一个国家有潜力,这跟什么都没说一个样,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优势,关键是潜力能否转变成现实的发展能力,而这种转变并不是必然的,要受到一系列条件的制约,是一个惊险的跨越,能实现的国家很少。比如,戴高乐对巴西的评价“潜力巨大,但似乎一直如此”可以说适用于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就拿人口来说,印度的人口比中国年轻而且数量巨大,但不能据此就肯定印度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因为世界工厂的形成条件远不止人口一项,如果只看人口,那中东比印度还年轻还有优势,但那里什么都没造出来。

印度软实力强,中国硬实力强,这两者并没有高下之分。拿自己好的比别人差的,或者拿自己差的比别人好的,都没有什么意义,也证明不了任何东西。好的坚持,不好的改正,虚心借鉴别人的长处,对自己的优势有信心,这才是一个大国应有的心态。动辄自惭形秽、盲目崇拜别国或动辄看不起别人、以天朝上国自居,都是应该克服的玻璃心。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