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日接连发生针对中国公民的伤害事件。至今仍然有较高关注度的章莹颖事件,受害者名校标签引人关注,也推动事件形成一股海内外舆论合力,以促成正义的伸张。就在昨天,官方确认一对福建籍的姐妹在日本遇害。 这些事件集中在一段事件内发生,似乎让人觉得中国人在海外不安全,但除极端动乱的国家外,实际情况也并没有那么夸张。 每年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在增加,近几年都在维持在一亿人以上,这意味着中国人遭遇海外安全伤害的概率也在增加。但总体而言,相较出境的基数,伤害并不是很严重。 作为一个日益崛起的消费和有影响的群体,与中国人有关的新闻会得到额外的关注,而因为走出国门的人在增加,也同样在意这样的话题。 在关注这个问题时,我们也要明确这到底是针对中国人的案件还是涉及中国人的治安案件。目前来看,后者显然更多。在一些国家遭遇治安案件的概率,并不比中国高太多。“海外”、“中国人”标签放大事情的严重性,也放大了人们对安全的焦虑。 从章莹颖事件看,这是孤立的意外事件,甚至是一个用常规防范措施难以解决的事情。时间发生在白天,这本来就是一个安全的时间节点。另外,嫌疑的身份也比较特殊,并非容易发生犯罪现象的少数族裔,而且拥有学校的同校生和助教背景。这样的身份,也很容易让人迷惑。 总体而言,得益于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发展,以及驻外使领馆的不懈努力,中国人在海外安全保证要比许多西方国家要好,事前的预警和提醒以及事后的处理也越来越积极。当然前提是,我们不要拿上个世纪六七十年的中国友好故事和现在比,时代背景不一样了。 章莹颖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并不在安全,而在海外华社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这是我们在批评美国人所谓不作为之外,更应该重视的事情。 章莹颖虽然不是华裔,但她的遭遇却足以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代表。在美留学生、华人遭遇的一系列问题,其反映的是美国华裔群体影响力不足与权益得不到声张。就章莹颖事件,我曾咨询我在美国的华裔朋友和留学,他们的表态是,美国有美国的程序,并没有国内媒体批评的那么糟糕,但却有懈怠之处。如果是那些“会哭”的少数族裔,结果会不太一样。 海外中国人的安全与是海外华社的影响力息息相关。中国政府所能提供的保护是海外中国人的“枝”,而华社的影响力则是“干”,但后者在一些国家弱了一些。 因此,中国的驻外使领馆有必要在涉及华社的组织上更积极有为一些,推动海外华社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少数族裔力量,让华人的话被听到,让华人的伸张被看到。构建强有力的华社,才是海外中国人最坚固的保障。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安全从被动的自我保护,变为稳稳的安全感。可喜的是,在一些欧洲国家事情正在起变化,但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开展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