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3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正原大总坟与辛亥革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5:14: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汤申路上段曾有个“广惠肇碧山亭”的广东人坟山,1870年创建。1980年代清山后,180多个足球场面积的坟山,发展为今天约三分二的碧山镇。

近日重新整理碧山亭坟山旧照,发现十万墓碑的坟山中,有260个姓氏、社团、行业与庙宇斋堂的总坟,有许多等待发掘的故事。

总坟是个衣冠塚,墓碑下没有尸体骨骸。总坟是为了实行“社群共祖”的理念而设,不论是血缘、地缘、业缘或庙缘,每逢清明重阳,都有团体前来拜祭,为那些孤苦伶仃,客死异乡的先民,同样受到后人的香火。



[size=1.1em]尢列与正原大总坟

旧照中有一张特别的相片,墓碑上有个青天白日的标志,写着:正原大总坟,左右对联为:

革新民共同努力

命党国和气勇为

立碑于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

结合饶宗颐的《新加坡古事记》和当时的历史事迹,明白正原大总坟背后有一段鲜为人提起的新马同盟会“过渡史”。这个公塚与清末四大寇之一的尢列息息相关。

早在19世纪末,尢列已在九龙成立了中和堂(中和党)组织会众反清。1901年,尢列来到新加坡无牌行医,接触许多工人和小商家,渐得民心,在新加坡、吉隆坡、霹雳、槟城、柔佛等地设立中和堂分部。

当时新马乃保皇党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势力,尢列在新马各主要华人区成立中和堂分部后,革命思潮开始传播。醉心于民族主义的闽商陈楚楠、潮商张永福等人知道尢列乃兴中会会员,于是跟他会面,研究革命事宜。后来,陈楚楠等人在新加坡筹办《图南日报》,宣传革命。

《新加坡古事记》叙述:“(创立中和堂分会后),公(尢列)思永久维系之法,在新加坡之北山亭地方辟一宏伟公塚,亲题其碑曰‘正原总坟’,中和堂人心之固结者,亦一因也。”文中的“北山亭”,应为“碧山亭”之误。

由于尢列祖籍广东顺德,应是征得广东人同意,在碧山亭坟山建立团结党员的公塚。正原大总坟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设立起来。

孙中山被禁止入境新加坡五年期满后,重回新加坡,在晚晴园向尢列和众人宣布,同盟会已在日本成立,表示希望组织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新马各地的中和党会员响应号召,多数转入同盟会。

[size=1.1em]1929年的墓碑

从辛亥革命史来看,由孙中山和尢列创建的兴中会,和黄兴领导的华兴会等联合组成的同盟会,是团结海外华人的重要力量。建立民国后,同盟会联同其他四个政团合并为国民党,但人心不齐。孙中山为了对抗袁世凯,成立新党“中华革命党”,号召第二次革命。

1928年底,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的分裂局势重归统一。设在广惠肇碧山亭第七亭的正原大总坟上的对联,左右对称的文字有“革命”“新党”“民国”“共和”,并于1929年重建,反映本地人跟辛亥革命、民国初建至全国统一的历史渊源。

可以说,新马的中和堂源自兴中会,弥补兴中会在南洋实力的不足;后来中和堂成为同盟会的主要力量,促成反清革命功成。中和堂扮演团结革命人士过渡到同盟会的重要角色。不过一将功成万骨枯,民国成立十多年后由谁出面,为中和堂重新立碑,就等待有心人出面释疑。

尢列身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对团结海外华侨支援革命付出莫大贡献。他曾于1921年接受孙中山的邀请,出任总统顾问,但因理念差异,很快就从政坛退隐。

尢列晚年提倡“孔教革命,伦理救国”,跟在青岛定居的保皇党康有为不谋而合。两人终于成为“相望于江湖”的同道中人。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