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61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00万存单变保单,我们还能相信银行吗?

[复制链接]

6269

主题

627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9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10:11: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面对维权,坑骗储户的银行几乎毫发无伤

2016年,50多岁的内蒙古农民王某揣着500万的拆迁款,想存进中国银行。但没想到,却在穿着银行服装的工作人员及银行行长的言语及利益引导下,买了一款银行的“理财产品”,工作人员承诺这款产品“没有任何风险,年底肯定能拿到27.5万元的利息”。可事后,王某发现,他买的根本不是中国银行的产品,而是一分阳光人寿保险公司的商业保险。按照保险合同,他要活到100周岁才能取回本金。

发现被骗后,王某登上保险公司和银行楼顶以命维权。最终,银行和保险公司心不甘情不愿地作出妥协,由保险公司返还500万元本金和27.5万元利息。但要求王某撤回对银行、保险公司的投诉。银行负责人还很不服,向媒体表示:王某“以命维权”的方式是在诈骗。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银行里的业务人员利用模糊的语言,暗示其销售的保险产品和银行普通理财产品相同,可以随时支取,并且隐瞒提前支取所需承担的责任和损失。

2009年,邯郸市赵先生在工商银行某营业网点办理定期存款,直到一年后才知道,当时的存款居然是以保险的名义办理的,每年都需要交3000,还必须存够10年。若中途退保取钱,将遭受较大损失,连本金都保不住。


面对银行的这种坑骗行为,很多购买者由于取证难等原因,在保险公司、银行和业务人员的多次推诿中,最后只能放弃维权。即使有人勇于跟银行和保险公司对抗,银行和保险公司也很少受到处罚,他们所付出的代价,一般就只是“把骗来的钱再还给你就是了”。而且还钱的时候往往还一副“我没错,我只是不跟你计较”的姿态。

据报道,2017年8月,西安市民王先生在银行购买了一份五年期理财产品。五年到期后,去领钱时,却被告知,他买的其实是银行代售的终身保险,提前退保需要扣钱,存进去的250000元,最终只能收回239336.78元。经维权后,保险公司最终给了赔偿,但对于这个“赔偿”,保险公司的解释是:“我公司不认为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但是,为维护我公司形象,考虑到客户的实际困难,最终我公司决定从人道主义角度补齐客户损失及利息,共计两万元整。”

是什么给了银行“变存单为保单”的动力和勇气

无论银行还是保险,信用都是根本。而且,银行代销保险,特别是人身险产品,在国际上也是通行做法。中国银行保险发展迅猛,已占寿险销售一半以上份额。然而,专业服务没起色,营销误导却如影随形。

银行卖保险,油水丰厚。这是营销误导难以禁绝的根源。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模式大多为签订为期一年的短期代理销售协议,让保险公司利用银行的平台,售卖保险。在这种协议下,银行方面在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中,唯一的正规赢利点就在于,在保险公司通过银行渠道获得的保单收入中,赚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

虽然说,早在2006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就订立自律公约,明确各险种代理手续费上限标准等。可随着保险公司数量增加,竞争加剧,银行渠道手续费不断上涨。按规定,每家商业银行总行可签5家保险公司,支行网点只能从中选3家。现在,国内寿险公司有80来家,保险公司当然要看银行脸色。


据《人民日报》的调查,银行收取代理费与险种缴费年限、银行网点规模挂钩:缴费时间越长,代理费越高;规模小、网点少的银行,代理费是国有大银行的六折甚至更低。比如,小银行代理20年期缴分红险,代理费20%左右;大银行则收取30%甚至更多。而那些被忽悠成存款附赠、到期自动划账“被续保”的意外险,代理费令人咋舌——某城商行意外险代理费最低30%,最高60%。

另外,低利率市场环境下,金融机构资金增值压力加大。中小银行利息可顶格,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再上浮50%。可国有银行不敢,又不能坐看存款流失。就想办法拉成保险,赚手续费。

除此之外,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保险公司为了推动业务发展,会在代理合作协议规定的手续费之外,私下向银行网点或经办人员支付现金、实物、旅游奖励等,行业“巨头”也不例外。这也进一步给了银行工作人员动力,即使连蒙带骗,也要帮着保险公司卖保险。


在银行里穿着正式服装的人,未必是银行工作人员,还可能是保险公司的人

虽然早在2010年,银监部门就明确要求“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产品混淆销售”。而新闻中王某接触的银行和保险公司,明显违反了这项规定。然而,直到现在,监管部门也没有对违规者进行定性和处理。

银监部门还有一条规定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只允许银行员工代售保险。

但目前来说,这项规定并没有被落实。很多银行仍然会让保险公司的销售员在自己大厅里卖保险。比如这次的新闻中,那位引导王某错买保险的“穿着银行服装的工作人员”,就不是银行工作人员,而是保险公司的人。

其实,如果监管部门足够勤奋,监管工作力度足够大,也可以起到防止储户被蒙骗的作用。未必非要把保险公司销售员赶出银行。像香港渣打银行,与英国保诚保险公司合作,依然采用“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的方式,却鲜少出现误导消费的事情。

在银保合作的现状有所改善之前,储户只能自己小心谨慎

目前,要想让客户不再被忽悠,除了银行和保险要坚守自己的底线之外,很重要的一点,要改变银行“只为赚手续费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模式。保险与银行之间不能只是“我用你的店面卖东西”的关系。

比如,在保险体系相对成熟的法国,几乎不存在没有设立寿险子公司的银行,保险业务已经成为银行业务的一部分,由银行来操控和管理保险公司。

关系密切的好处在于,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利益重合点不再仅限于“手续费”,银行对于保险业务会更加了解,会更多的考虑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一两年内,通过疯狂收取手续费的方式,疯狂压榨保险公司,然后换下一家。


不过,转变总需要时间,银保合作的各种弊病很难再短时间内快速解决。在银保合作的现状得以改善之前,储户想要保证自己的财产不受损失,只能自己多加提防,以防被忽悠。

首先,特别注意银行工作人员的“特别”表述。当有工作人员推荐“高于银行同期利息”的产品时,一定要确认核实到底是储蓄还是保险,不要盲目接受银行工作人员的高息诱惑。

其次,仔细阅读合同,看清楚落款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合同是判断办理的是存款业务还是保险业务最直观的依据。

最后,核实推荐人是否为银行真实工作人员。如果有人在银行大厅向你推荐保险产品,可向银行其他员工核实此人身份。如果是保险销售者,要核实其是否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警惕非银行工作人员的误导宣传。


在银保合作的现状得以改善之前,储户最好不要掉以轻心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