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高瓴资本产业和创新研究院院长梁红日前表示,目前中国公积金的结余金额已经超过了养老金结余,令人吃惊。公积金制度到了可以退出的时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65372.4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84%。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9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2873亿元。 “我当时看到住房公积金的结余超过整个养老金结余的时候还是非常吃惊的。”梁红周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举办的《2020·径山报告》发布会上说,“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公积金效率不高,增加了无效储蓄率。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公积金其实基本就在银行存款,获取2%的利息。” 她进一步指出:“既然已经有了个人住房贷款以及个人买房租房直接在税收上的抵扣,公积金制度应该说到了可以退出去的时候。” 梁红表示,减少公积金个人和公司的缴存,相当于为企业减税,增加可支配收入。另外,她指出,公共住房一直缺乏有效供给,这笔钱如果投在建设公共住房上,相信利息回报至少会高于2%。 近年来,呼吁改革甚至取消公积金制度的声音此起彼伏。今年年初,前重庆市市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旗帜鲜明地提出,取消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理由是可以为企业减负。 他还专门撰文指出,公积金最初的使命已经基本完成,其为人们购房提供低息贷款的功能完全可以交由商业银行或成立专门的住房银行来解决。“如果我们能够针对不同人群制定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完全有可能用商业贷款补足公积金贷款20%的份额,同时并不增加老百姓的住房贷款债务。” 黄奇帆的呼吁得到了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以及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等企业家们的声援,但大部分普通网民对此并不赞成,一些学术界的专家也提出反对意见。 比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和副院长张峥联名撰文称,“取消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一个糟糕的政策建议。他们指出,公积金是作为住房工资强制发到职工账户里,是免税工资,是职工福利的重要体现形式。即使在商业银行成为房贷主体的当下,住房公积金在满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金融需求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刘俏团队的调研,公积金贷款的低利率对于居民购房消费有很大的价值。在房价相对较低的城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普遍占到居民房贷的60-70%以上,甚至更高。 此外,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指出,住房公积金不是要取消,而是要改革。他认为,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可以逐步将强制性住房公积金改为自愿缴存,设立政策性住宅金融机构,对自愿缴存的给予低息贷款支持。 梁红提到的问题还折射出日益严峻的养老难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较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中国发展基金会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正式进入老龄社会;2050年,中国老龄化将达到峰值,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7.9%。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此前指出,预计十几年后,养老金缺口将成为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必须提前应对,未雨绸缪,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范养老保险“灰犀牛”风险发生。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有“三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包括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即商业养老保险。 人社部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近6.3万亿元,全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近1.8万亿元。第三支柱方面,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自2018年开始试点,根据上海银保监局局长韩沂介绍,至2020年4月,试点地区缴纳保费达到3.03亿元。 三支柱发展不均衡成为我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本养老保险作为“第一支柱”占主导地位,但财政压力较大,难以有效满足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养老需求。第二支柱覆盖面窄,企业经济负担压力较大,缺乏持续加入的能力和意愿。第三支柱发展严重不足。 对此,《2020·径山报告》建议,要加快培育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体系。养老金要实现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累积制转变,大幅提高“第二支柱”覆盖面,加快构建养老金“第三支柱”,全面开展养老金投资,降低企业负担,增加个人回报,充实个人账户养老金,为青壮年劳动者做好未来养老的财务准备。 黄奇帆此前曾建议,如果公积金政策取消,可以将公民在工作期间已经缴纳的公积金全部转入补充养老的年金中,将公积金制度转化为年金制度。因为相比于个人无法自由掌控的养老保险,年金会和公积金账户的钱一样,在退休时会全部划归给个人,并且,年金运行还可以进入资本市场,比公积金收益更高。 记者|陈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