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38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乌克兰真是苏联的“亲儿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29 09:59: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月革命后,经过内战、饥荒和瘟疫流行,苏维埃俄国的工业遭到几乎是彻底的破坏。沙皇时期建立起来的工厂由于原材料的异常短缺而不得不停工,更为重要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执行的余粮征集制和动员工人上前线的措施使产业工人队伍严重解体,作为集中了沙俄大部分重工业工厂的乌克兰情况尤为严重。

所以,在1924年转向“新经济政策”后,恢复和发展工业就成了苏维埃俄国迫在眉梢的事。但是,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动荡不定,经济恢复和发展进程的缓慢以及联共(布)党内在工业化问题上的激烈斗争,使得工业化方针的实施迟迟没有列入议事日程。

01 苏联的“一五计划”

这个问题在实际上成为联共(布)和苏联政府的大事是在1927年。

这一年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做出了实施工业化方针的决议。实施工业化的方式就是以5年为一个周期来执行经济发展计划,这就是后来载入史册、不仅影响了苏联自身,而且影响了社会主义阵营所有国家的“五年计划”模式。这次代表大会相应地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29—1932/1933)的指示。

斯大林和苏联政府把执行五年计划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乌克兰,因为那里不仅有沙皇时期的煤炭和机械制造工厂,而且有顿涅茨克这样的矿区以及熟练的劳动力等其他必不可少的资源。

而从个人关系来说,作为乌克兰劳动军的负责人,斯大林几乎从苏维埃政权一建立时起,就在乌克兰的工矿业集中地区——顿涅茨克从事动员和恢复工作。

说得白一点,斯大林也是从乌克兰这块土地上发迹起来的。

所以,在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乌克兰是全国计划的重点、核心地区。在其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被希特勒的突然入侵中断)中,乌克兰作为苏联直接工业化的重镇、国防军事工业的基地的位置一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它稳坐“A组”工业,即国防军工工业的首席之位。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全苏计划兴建1500个企业,而其中的400个部署在乌克兰,而从投资方面来看,国家对乌克兰的基本建设投资为全国投资总数的1/5。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全国计划兴建4500个工业企业,而乌克兰就占了1000个。

联共(布)十五大后,乌克兰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坚决支持斯大林的工业化方针和在乌克兰实施五年计划的决议。

于是,从1928年起,乌克兰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400个重点企业中包括了第聂伯河水电站、克里沃罗格、基辅和哈尔科夫发电厂,扎波罗热钢厂、克里沃罗格钢厂、亚速夫钢厂,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诺沃克拉马托尔斯克机械制造厂。在改建和扩建企业中有:马里乌波尔冶金厂、第聂伯冶金厂、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冶金厂和下第聂伯轧管厂等。

第聂伯列宁水电站

生产出苏联第一批拖拉机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制造厂

在这份决议中强调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要使苏联的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二是,打通第聂伯河,争夺黑海的直接出海口。这样的决策在苏联政府当时所做的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的决议中都得到了极为清晰的表述。

而在1929年西方国家发生了大的经济危机后,苏联的这种战略决策就更为强硬了。1929年联共(布)中央十一月全会做出了“不惜一切代价加速发展机器制造工业和其他重工业部门”的决议。

1931年斯大林的一次讲话突显了这种决策的强硬,或者说他把苏联工业化的意图和指向说得更清楚了:“我们落后于先进国家50—100年。我们应该在10年内跨越这一距离。”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五年计划四年完成”成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的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

02 斯达汉诺夫运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严重短缺的是资金,它的外汇收入主要靠出口石油、木材和粮食。对于雄心勃勃的工业化计划,这些外汇是远远不敷所出的。因此,人的因素、精神的力量被当成了解决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的极为关键的手段。

由上而下地指令开展一场通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塑造英雄人物,以带动整个部门、行业,甚至全国经济战线的“赶超西方先进国家”的运动。而这一运动,恰恰是在乌克兰的顿涅茨克矿区首先发起的。1935年8月30-31日夜间,顿巴斯的“中伊尔敏诺”矿井的矿工斯达汉诺夫在中央派出的视察大员的安排下,改既要一人采煤又要同时加固采煤面的传统采煤方法,变为“三人小组”采煤,斯达汉诺夫只管采煤,另两名组员是极富经验的采煤工,他们则负责清理和加固采煤面的工作。

结果,斯达汉诺夫在将近6小时工作后,净采煤量达到102吨,是当时普通定额的13.5倍。第二天,中央的《真理报》迅速报道了这一消息,称赞斯达汉诺夫创造了采煤世界纪录,把西方国家远远地抛在身后了。

斯达汉诺夫成了世界知名人物,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

随之,斯达汉诺夫所在的矿党委对他做出了异乎寻常的表扬和奖励:他被授予“矿井优秀人物”称号,工资大幅度提高,有了高额奖金,有了住房、沙发和电话,有特别的疗养证,并且在矿井俱乐部享有荣誉专座。矿党委还决定号召全矿开展竞赛,争当斯达汉诺夫式的优秀人物。

这样就开始了苏联的“斯达汉诺夫运动”,有了“斯达汉诺夫工作者”这个称号。此后,在乌克兰又先后出现了农业方面和冶金业方面的第一位“斯达汉诺夫工作者”。始于乌克兰顿巴斯的“斯达汉诺夫”之风瞬间席卷整个乌克兰和苏联。

由斯达汉诺夫开始,苏联出现了“突击队运动”,一直持续到戈尔巴乔夫时代。这是当年的一幅宣传画,“突击队运动能保证向城市供应粮食,向农村供应机器”

“斯达汉诺夫运动”这样的精神力量之所以在二三十年代的工业化进程中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主要的原因是普通劳动者一方面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期望这种加速的、高强度的劳动能最终给自己带来具体的物质福利,另一方面是对国家领导人许诺的“社会主义幸福未来”的信任。渴望和信任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和特殊的环境中相交织并产生特殊的力量。

但是这种力量是有极限的,那就是如果连续的加速的、高强度的劳动之后得不到日益丰富的物质福利,如果领导人的许诺屡屡不能兑现,人们仍不得不勒紧裤带过日子时,这一成为积极力量的重大因素就会逐渐消退并最终演变成为一种相反的消极力量。

03 乌克兰工业化的黄金时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直至70年代是乌克兰工业发展的又一个好时机。

哈尔科夫、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组成了一个以航天和军工为主的新的工业区。同时,强化了对发展较弱的西部地区的工业建设。在整个乌克兰的工业新进展的全景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对能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如果说,二三十年代能源发展集中于煤炭等资源上的火力发电的话,那在五六十年代,兴建水电站成为高潮,而从70年代开始,原子能电站则成为乌克兰工业建设的重大标志。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建造,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先后投入运行的水电站和水力蓄能发电站中工程规模最大和涉及地区最广的是第聂伯河上的多级水电站。

它们中有基辅水电站(第一级水电站,1964—1968年)、基辅水力蓄能发电站(1970—1972年)、卡涅夫水电站(第二级水电站,位于切尔卡瑟州的卡涅夫,1972—1975年)、克列缅丘克水电站(第三级水电站,位于克里沃罗格州的斯维特洛沃茨克,1959年投入运行)、第聂伯捷尔任斯克水电站(第四级水电站,1956—1964年)、第聂伯水电站(第五级水电站,乌克兰南方最大的水电站,保障顿涅茨克—克里沃罗格地区冶金、化工和机械制造等工业用电的水电站)、卡霍夫水电站(第六级水电站,1950—1956年,位于赫尔松州的新卡霍夫卡)。

与水电站和水力蓄能发电站同时进行的还有热电站和热电厂:北顿涅茨克热电站(1952—1979年,位于卢甘斯克州的北顿涅茨克),布尔斯丁热电站(位于乌克兰西部与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接壤的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1965—1969年),扎波罗热热电站(位于扎波罗热的埃涅尔戈达尔,始之60年代,1972年投入运行),玆米约夫热电站(离哈尔科夫只有55公里,用于保证哈尔科夫、波尔塔瓦和苏梅州工业的用电),祖耶夫斯克热电站(离顿涅茨克州的首府顿涅茨克只有40公里,是该区的重点热电站),库拉霍沃热电站(位于顿巴斯矿区的南部,处于两大工业中心——顿巴斯和第聂伯河沿岸工业区的中间,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开始建设,1941年投入运行,1969—1975年进行了技术改造),米罗诺夫卡热电站(位于顿涅茨克矿区,1953—1957年),乌戈列戈尔斯克热电站(位于顿涅茨克州,1972年投入运行),赫尔松热电站(1955—1981年)。除了直属中央的热电站外,在顿涅茨克地区还建设了一批国营地方热电站,如位于顿涅茨克地区的米罗诺夫卡热电站(1953—1957年)和斯拉维扬斯克热电站(1951—1967年)。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在乌克兰则开始了大规模的核电站建设,整个80年代是核电站建设的高潮。1979年,苏联部长会议决定建造扎波罗热核电站,1981年动工,1987年全部投入运行,1989年进行了技术改造,第6座发电机组发电;位于沃伦—波多尔台地、离库玆涅佐夫斯克4公里的罗夫诺核电站是利用水—水核反应堆的第一座核电站,始建于1973年,全部运行在1986年;赫梅利尼茨基核电站,是解决乌克兰西部供电的。

1979年,在莫斯科的经互会执行委员会上决定由经互会国家共同建造一座核电站并共同利用。除了乌克兰自身,收益最大的是波兰;南乌克兰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南部的尼古拉耶夫州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是为解决南部用电建造的,始于1975年,1982年投入运行。还有,因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事故而闻名天下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这里所列举的是乌克兰土地上的主要电厂和电站,而实际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和建造,乌克兰的全境都遍布电厂和电站,以顿涅茨克电网和第聂伯和沿岸电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全乌克兰的电网。除了乌克兰自身外,从乌克兰的能源中获益最大的是俄罗斯。也正是这种发达的能源工业让乌克兰和俄罗斯密不可分,让俄罗斯把乌克兰看成是自己国家的不可舍弃、不能舍弃的最大利益所在。

04 克里米亚的工业化

在乌克兰30年代的工业化以及其后的工业建设中,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而且这种重要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和政治的变迁也就愈益彰显出来。

在20年代末和整个30年代中,克里米亚是紧随乌克兰、苏联土地上的工业化进程的。那时兴建的最重要工程就是在重要的铁矿区刻赤的“刻赤冶金工厂”。建厂的事是由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做出的决定,那还是早在1925年的事。建设工程持续了好几年,从1929年4月到1931年,刻赤冶金工厂有三座高炉投产,此外还有轧钢车间、焦炭化工厂和附属电厂先后投产。为了开发刻赤半岛的铁矿,在产区建造了卡梅申—布龙斯克铁矿联合工厂,1939年投产。

从60年代起,克里米亚的工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成了苏联宇宙空间的研究中心之一。在克里米亚的西南部有个叫作叶夫帕托利亚的地方,这里一年中有250天阳光灿烂普照,是一种难得一见的天气现象,此外,这里有广阔无边的草原又紧靠浩瀚的大海,这种地形被苏联的宇航学家认为是与宇宙联系的最佳场所。苏联的科学家为寻找这样的地区已经花费了差不多半个世纪。

于是,叶夫帕托利亚成了一座宇航中心的建设地。1960年,苏联航天设施控制和实验中心建成,归属乌克兰国家航天局。中心位于叶夫帕托利亚附近的小村庄维季诺,分为三个区:一个是维季诺航天中心,这是苏联第一个这样的中心;另一个是叶夫帕托利亚远程宇航联系中心;第三个是研究“火星—金星”的“Mb项目”。

位于叶夫帕托利亚的苏联航天设施控制和实验中心

叶夫帕托利亚远程宇航联系中心实施的是研究月球和火星的计划,它是1960年建成的。

1959年,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给苏联首席宇航专家科罗廖夫下过这样的死命令:“无论那里的情况怎样,你都必须在一年内建成这个宇航中心。”赫鲁晓夫之所以这么着急,是因为苏联正面临美国的“航天挑战”,最先登上月球就成了当时这场竞赛的终极目标。从1961年起,这里成了苏联宇宙空间站的发射中心。1961年,苏联发射了“金星一号”,1965年发射“金星二号”和“金星三号”。苏联其后的“月球”“火星”航天装置都是从这里升空的。在这里还有一个模拟月球环境的“月球”试验场,可以进行登陆月球的训练。1978年,被苏联人称为“史无前例的科研综合设施”的PT—70射电天文望远镜投入使用。

时至今日,叶夫帕托利亚中心仍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宇航中心之一。

苏联时期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

满载排水量为1.12万吨的乌克兰号巡洋舰

苏联解体后,各个加盟国都分得了家当,其中从武器装备方面来说,乌克兰是仅次于俄罗斯,获得最多军工武器跟设备的国家之一,就连当时的海军造船厂黑海造船厂就在乌克兰,前苏联的航空母舰建造基地就在这里。

有建造完成了接近70%的瓦良格号航母,有建造了接近40%的核动力航母,这些都在苏联解体后分给了乌克兰,同时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军用运输机,以及几十架美国都害怕,各国都想要的战略轰炸机,其中绝大多数是图160白天鹅,这种世界上最大的战略轰炸机。

还分得了号称世界和平真理的战略核导弹,光核弹头都是几百枚,还有分得了许多先进的常规武器,以及当时苏联主要的海军空军武器生产基地很多都建造在乌克兰,可以说当时刚刚分家出来的乌克兰拥有着世界前五的军事力量都不为过。

只是乌克兰是个生存在大国夹缝中的小国,这些大国争霸时代玩的“高科技”需要大量的经费需要维持,对于乌克兰来说一点也不实用。

于是,在大国的威逼利诱之下,乌克兰境内的战略轰炸机跟运输机被销毁,在建的航母被卖跟被拆解,战略弹道导弹核弹头被销毁……

曾经苏联重工业的掌上明珠,在西方与俄罗斯日益深化的矛盾中沦为牺牲品……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