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6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孤独症日:不是每个人都能面对这种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2 11:4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关注日」

今天,我们推送这篇「看护者」心理自助指南,因为不仅仅是患者本人,对其照看者来说,这可能是一场终身的战斗。

你需要首先照顾自己,才能照顾别人。

「当你准备长期与自闭症儿童打交道,首先要把自己的心理和脸皮锻炼得像城墙一样厚。否则,长期的单向式交流所累积的心理受挫感,迟早会让你崩溃。」——某特教老师

「遇到这种病,感觉医院已经不是医院,是人民法院。」——孤独症患儿家长、作家蔡春猪

「那个晚上,我躺在床上,没有眼泪。我常常对别人说,我是死过一次的人。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孤独症患儿家长、康复干预机构「星宝上学」创始人陈婕

2001 年,李连杰零片酬出演一部名为《海洋天堂》的电影,扮演孤独症患者「大福」的父亲,也是其唯一照看者。

大福 21 岁。他生活半自理,日常回避与人对视,走路必须直角直线,并总是无意义地摆动着一只手。

他不能理解基本的语义和感情,但似乎又对亲近的人存在依恋。经过训练后,也能做出「令人期待」的反应。

这部被称为「迄今最真实的」孤独症题材电影,第一个镜头就以自杀未遂展开:被漫长绝望情绪笼罩的父亲,带着大福坐船,想要一了百了。

孤独/自闭症的医学名称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它的基本特征是:交互性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的持续损害,以及受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

孤独症是著名医学谜团,尚不存在治愈方法,也未找到明确致病机制,目前总体治疗以早期行为干预为主。

据推测,我国孤独症患者可能超过 1000 万。2006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孤独症已成为我国儿童精神残疾的最大病种。

在确诊家庭中,「百分之八九十的家长都想过带着孩子自杀」。一名特教老师表示,《海洋天堂》在开片中的一幕完全真实。

我在读一本自闭症专著时,看到书里写:

「当你的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作为父母,首先要迅速调整自己的期待——他的未来和这个家庭的未来,都即将遭遇重大调整」。

「迅速调整期待」——几个字说起来冷冰冰、很容易。

事实上,更常见的情况是回避诊断和反复诊断。

《中国孤独症家庭需求蓝皮书》曾调查了 71 家机构和 4100 余名孤独症家长,发现 43.8% 的人不能接受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的事实,22.5% 的人不是诊断后即开始对孩子安排康复训练。

而且,由于孤独症患者异质性强,即便立即开始治疗,究竟多久才会出现效果——答案可能是「几个月后有好转」,也可能是「好几年都没有」。这是一个谁也说不清楚的问题。

也因为如此,孤独症看护者(家长)因为长期持续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成为心理疾病(抑郁、焦虑)高危群体。

如果你感到压力无法承受,或者情绪即将崩溃,以下是几个应对的办法。

01

「自私」地为自己想一想

哪怕只花 10 分钟

如果你有一个孤独症的孩子,你也许再也不能有整晚的好觉,不能定期锻炼,感到自己整块的时间被吞噬。

那么,在自我照顾这件事上,你需要聚焦于非常简单和细微的改变。哪怕是每天为自己安排一个固定喝水的时间——只需要几分钟,它可以帮助你把压力水平维持在可控范围内。

请记得,「忽视自己」并没有什么帮助。你需要将「自我照顾」这件事也作为一项待办,严肃地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即使一次只有五到十分钟。

重点是「允许」自己休息(散步、看电影、购物或拜访朋友都可以)。无需感到内疚,它会让你睡得更好、对孩子更有耐心,也更能应对长期压力。

👉 如何在短时间内深度放松

02

分清你是否被未来

「不确定的恐惧」所攫住

很多孤独症孩子的父母都可能过度担心未来,比如孩子怎么养活自己,如果我不在了他怎么办……如果你感到有压力,问问自己:你能关注孩子的「当下的需求」还是「未来的如果」?这样的自我对话,可以帮你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现实(而不是漫无边际的担忧)中。

你可能读过一本讲孤独症的书《爸爸爱喜禾》。最近喜禾爸爸蔡春猪接受采访被问:「自闭症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我们要是死了,他咋办」?他回答:「一个死人,还管那么多干啥」?

也许有点极端,但这里喜禾爸爸展现了一些心理弹性的技能:无论如何,我们只能控制「真正能控制的东西」。

当你又开始担心起将来时,不要回避它,记住这种感觉并跟它呆一会,看看它是什么?它是否被过度夸大而妨碍我们存在于真实可攥住的生活?

👉 如何管理过度思考的倾向

03

和某个人谈谈

每个人都需要有人倾诉,让别人知道你正在经历什么以及你的感受是什么。如果你不能走出家门,就用电话给朋友打电话,或者联系支持视频治疗的心理咨询师。

请毫不犹豫地联系可能提供「任何支持」的人。

有一些人可能想帮忙,但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比如,有没有人可以在某天下午带孩子去某个地方?或者在晚上为你们做饭,去超市的时候顺便帮你买必需品……开口寻求帮助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但即使是很小很小的事,有人愿意帮忙,也会给我们带来重要的「支持感」。

04

孩子得病「不是你的错」

许多文章说孤独症是一种基因遗传病,或者是妈妈在孕期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你是否时常觉得孩子得病是「父母的错」?

比如,奥地利精神科专家 Bruno Bettelheim 提出的「冰箱妈妈」理论曾在 20 世纪 60 年代风行一时。他将孤独症小孩的病因归咎于「冷漠的教养方式」,但后来被发现在研究中使用了虚假数据。

还有「接种疫苗导致自闭症」学说。1998 年,《柳叶刀》刊载 Andrew Wakefield 博士的论文,认为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可能与儿童自闭症相关。此文引起轩然大波,并导致 MMR 疫苗的接种率急剧降低。但是,没有科学家能重复他的实验,研究也被撤稿。

目前,科学家尚未找到明确的孤独症致病机制。

也许这些「病因」会被证伪、被推翻,但它引起的内疚、羞耻感却可能长久留在父母的心中。如果你有这些感觉,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是不是真的?

05

提高对「污名化」的适应

由于社会公众大多对孤独症缺乏了解,「耻辱感(Stigma)」在孤独症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中十分突出。

父母和看护者可能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感到受责备,感到被社会排斥和孤立,自尊心低下,经历婚姻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这增加了「污名内化」的风险,进一步加剧孤独症相关的负面后果。

大环境如此,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提高对「污名化」的适应能力。比如,告知朋友和家人哪里得到有关孤独症的科学认知,哪些行为可能触发孩子的易激惹行为;当孩子出门,可以制作一些「孤独症小卡片」随身携带,减少人们对孩子行为的误解。

06

从问自己几个问题开始

1)仔细回忆,在一天中的哪些时刻,我可以喘口气、集中精力思考,不被压力或恐惧困住?

2)我可以做哪些哪些微小但重要的改变,来好好照顾自己?

3)有没有压力的负面应对方式,我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去除?

4)是否有关于儿童孤独症的假说或担忧,让我过分自责?它们是事实吗?

5)在周围可以给我支持的人中,有没有哪些人被我忽略了?

6)有没有一些简单的任务,可以委托给其他人来减轻我的负担?

7)是否有免费、低成本的社区资源、专业帮助,可以给我和孩子提供支持?

07

写日记,记录情绪和微小的改变

美国作家 Louise DeSalvo 在《写作作为一种康复方式》一书中指出:「描述创伤事件以及我们对此的想法、感受与免疫功能的改善、情绪和行为的积极改变有关」。

写日记记录你和孩子的生活,可以帮助建立连续的叙事,是描述感受,观察自我的一种好方式。

08

寻求专业帮助

考虑加入几个支持小组

加入孤独症监护人群体,跟有相同经历的人交谈都可能减轻压力。你们可以共享所在地区提供哪些服务,哪些服务比较可靠等重要信息,也可以一起参与减压课程,改善个人压力、焦虑和抑郁。此外,不要忘记残疾人组织、互联网小组、学校和其他社区组织可能是支持系统的重要补充。

你可能需要多次尝试,才能找到一个适合你的「团体」。研究表明,有稳固支持系统的孤独症儿童父母,比那些没有或无法承受压力的父母更不易遭受压力。

承认自己的孩子得了孤独症,确实是一件很难很难接受的事。你可能感到恐惧、抑郁、焦虑、悲伤、自责……甚至觉得人生已经没有了意义。

虽然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家庭是预后中很重要的一环。压力较小的看护者,也更有可能抚养一个适应良好、不那么焦虑的孩子。但对于任何人来说——自我照顾,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

即使我们都坐在一架失控的飞机上,你也需要先为自己戴好氧气面罩,才能为其他人施救。

作者:江湖边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