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石
刘某局长出生于旧社会教育世家,解放前后,家里的伯叔兄弟姐妹大多都当教师,无论对生人熟人或年长年幼者都彬彬有礼,对对方的称呼更是十分讲究,就是当今,也一直如是。比如他们家人对个人就常用“您”、“您老”、“先生”、“女士”、“老师”或“同志”等;对家人常用“太爷”、“爷爷”、“父亲”、“母亲”、“伯伯”、“伯母”,“叔叔”、“婶娘”、“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三弟”、“三弟妹”等;对群体常用“您们”、“各位”,“先生们”、“女士们”,最低限度,也用“大家”。叫的人高兴,听的人舒服。
可当他谈到文革以后特别是当今人对人的称呼时,就很不痛快,甚至为它而常常痛心疾首。比如他说:学生对老师、幼辈对长辈,大多都用“你”,有的人当着面,不管你年纪多大资历多深,连称呼都省了就直接用“喂”。让你不回答嘛不好,回答得来就等于自己在贬损自己。还有的人到外面办事,一见你是上了年纪的,好点的尚还能说“您”,不好的还没等你离开就“这老东西尽没事找事”出了口。
他说,他在原某中学当校长,有那么一天早上看见两位50多岁的老师在操场做抖身慢跑,不与任何人相干,有两个学生就在一边轻声议论他俩,说,“看这两个哈吊吊跑起那个哈样子!”还有个人说得更怪,“通世上没见到这种哈崽!”
刘校长还罗列了这些年来一般家庭儿女们对亲身父母亲称呼不断嬗变的许多事例。比如,小小年纪,都口口声声称“好爸爸”“好妈妈”;十来岁时,就称“爸爸”“妈妈”;二十多岁结婚前,多数就只“爸”“妈”了;结婚后,就多换成“老爸”“老妈”;到得老人需要他们照顾了,就会换成“老东西”“老家伙”;最后,到得父母亲爱唠叨时,就必然要换成“这老不死的”,等等,特别是做儿媳的,几乎是累见不鲜。
因此,他提议:要建设文明国家这个大问题,要解决文明礼貌,首先就应该解决这类对人的称呼问题。
此话说得很好,很是时候,很入木三分。伟哉!快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