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拿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我宁愿摘掉身上的全部器官!” 这句话源自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陈菊梅,一位当兵61年,正军级享受上将待遇的抗疫女将军。
陈菊梅
1972年,为了能够继续工作,47岁的陈菊梅让医生摘掉了自己健康的扁桃体和阑尾,还不惜拔光了所有牙齿。 此后不久,她便带领团队在治疗肝炎上有了重大突破,将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挽救了无数肝炎患者的性命。 当年陈菊梅为何需要拔光牙齿,正军级的她为何能够享受上将待遇呢?
乱世从医,矢志不渝1925年,浙江天台一户普通家庭生了个女儿,父母为她取名“菊梅”。 虽然家境不太好,但父母还是坚持让孩子接受教育。陈菊梅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从小就十分刻苦地读书,立志要通过学习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恶劣,陈菊梅亲眼见证了许多人身患肝炎而得不到医治,最终因此而去世。 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现状,陈菊梅想成为一名医生,靠自己的双手去挽救无数在乱世中痛苦挣扎的患者。 1945年,陈菊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浙江医学院,毕业后被学校分配到上海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就业。 在传染科里,陈菊梅见证了太多生离死别,深感国内的医疗条件落后,迫切地渴望改变这一切。
在传染科工作五年后,表现突出的陈菊梅被医院推举为留学代表,前往医学条件更为发达的苏联进行留学。 苏联更为舒适和发达的环境,令许多留学生流连忘返,渐渐遗忘了来到这里的初心。 而陈菊梅却始终保持清晰而坚定的目标,那就是拼命汲取苏联先进的医学知识,为中国医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高超天分,陈菊梅将毕业时间硬生生提前了一年,并以全科满分绩点的成绩获得了传染病学博士学位。 1958年,陈菊梅从苏联留学归来,并带回了几百斤重的医学书籍。 在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拥有博士学位的陈菊梅无疑是各大医院炙手可热的争取对象,不管选择哪一个领域都能有很好的发展。
然而陈菊梅却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毅然决然地选择进入解放军302医院。 这所全国最大的传染病医院,令无数医生望而却步,因为里边住着各种各样的传染病患者,就像是一个“病毒乐园”。 可陈菊梅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摘掉西方国家扣在我国头上的“肝炎大国”的称号,她甘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这个“病毒乐园”里一干就是六十多年。 在解放军302医院任职两年后,陈菊梅正式参军,此后便在这所仅有几个筒子楼的地方没日没夜地与肝炎病毒搏斗。 国内缺乏相关理论,她就捧着从苏联带回的医书日夜钻研,努力完善防传染病理论体系。 国内缺乏对传染病病毒细胞的研究样本,她便带头在解放军302医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传染病病毒细胞学诊断实验室。 每当看到因肝炎痛苦不堪、在绝望中病逝的那些病人时,陈菊梅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想着:要是自己再努力一点,要是研究进度再快一点,是不是就可以挽救这些生命了? 为了早日攻克治疗肝炎的难题,陈菊梅在办公室铺了一张席,实在熬不住了就在办公室和衣而眠。 在陈菊梅和团队成员们拼了命的钻研下,重度肝炎、肝衰竭这样的在世界级难题,逐渐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医学界的“拼命三娘”1969年,陈菊梅和团队成员来到了陕西黄龙县,在当地农村开展了巡诊。 由于医疗条件的匮乏,当地人更加偏信于流传已久的“土方子”治疗,这也就增大了他们行医治疗的困难。 陈菊梅此时刚刚学习一种新的麻醉方法:硬膜外麻醉法,可苦于缺乏医疗条件,没有实验对象。 为了检验麻醉效果,医疗队决定先在自己人身上进行试验,如果有效再用在病人身上。
当时的医疗队中,除了陈菊梅有丰富的麻醉技术外,其余的年轻医生都没有过这方面经验。面对这种情况,陈菊梅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并勇敢地让新手医生拿自己“试刀”。 由于紧张加上经验不足,那名年轻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不小心穿透了陈菊梅的硬膜,这导致陈菊梅直接昏迷了两天。 醒来之后,陈菊梅并没有怪罪那名医生,而是拉着团队立即开始讨论手术失败的原因,最终经过几次试验成功掌握了硬膜外麻醉法的技术。 认识陈菊梅的医生乃至患者,都会用“拼命三娘”来形容她,为了能够尽快推动乙肝疫苗的研究,陈菊梅不惜一再压榨自己的休息时间,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来换取工作上的进展。 这样长期高负荷的工作,让她的身体再也不堪重负,向她发出了危险的信号。 陈菊梅患上了严重的扁桃体炎,不仅让她承受了巨大的疼痛,还让她的全身都浮肿了起来。
作息紊乱、饮食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又让她得了严重的肾炎,甚至出现了尿血的症状。 此时她已经为国内传染病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便是选择此时退居幕后放弃研究,依然能够享受很高的待遇和地位。 陈菊梅身边的人都是这样劝她的,在她身体上爆发的病症无一不体现出,此时她的身体情况已经很差了。 然而陈菊梅却做出了一个令亲朋好友惊掉下巴的决定:做手术,将可能影响自己工作的地方切掉! 1972年,47岁的陈菊梅躺在了手术台上,平静地注视着医生切除她的扁桃体和阑尾。 完成手术后,为了能够消除可能发病的隐患,陈菊梅要求医生将自己的牙齿统统敲掉,哪怕是健康的也要摘除。 在她的一再坚持下,医生只好分三次手术摘除了陈菊梅的全部牙齿,她终于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之中去了。 此后不久,陈菊梅在研究中发现了“五味子”这味中药可以降低转氨酶。
五味子
经过不断改变熬煮方法,调整药物配比,增添新的药物检验,陈菊梅和她的团队成功研制出了“肝得安”、“六位五灵片”等一系列降酶药,挽救了无数肝病患者的生命。 在陈菊梅和无数专家人员的努力下,我国肝炎的病死率终于从85%锐减至38%以下,让我国彻底摆脱了“肝炎大国”的称号。
医者仁心,心怀大爱每天早上七点多,满头白发、面容瘦削的陈菊梅都会准时出现在医院门口,风雨无阻地进行着她救死扶伤的事业。 面对那些常人眼中唯恐避之不及的传染病患者,她会主动和对方握手,用手中的温暖抚慰患者的心。 “身为医生,每一个患者就像是我们的家人,我们不应该怕被传染。” 每一次会诊时,她都会十分耐心地询问病因,仔仔细细下达医嘱,几十年从未有过失误。 她坚信再错综复杂的病因,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像剥洋葱一般一层层深入,总会能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案。
2003年,“非典”席卷我国,北京地区的首批“非典”患者被送入302医院治疗。78岁的陈菊梅丝毫不惧被感染的风险,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听诊。 在这场全国范围的“非典攻坚战中”,她牵头主持了北京地区的第一次非典专家会诊。在人心惶惶之时,她接受了央视访谈,在媒体中向大众普及非典防治的知识。 经过诊断和研究,陈菊梅带领团队做出了《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为全国人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令整个中华大地为之神伤,灾区人民哀鸿遍野。 83岁高龄的陈菊梅拄着一根木根,步伐急促地前往灾区第一线进行诊治、亲自指挥防护工作。
由于此时还时不时会爆发余震,灾区工作人员担心她的身体,于是便劝阻她留在后方。但这位满头白发的老战士,斗志丝毫不弱于任何人,坚持要待在前线做好防疫工作。 天灾无法阻挡,可灾后的防疫工作是重中之重,不然只会让灾区人民再次蒙受一场浩劫。 她编写的《地震灾后传染病防治手册》,让许多人重视到了灾后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让别有用心之人编造的灾区瘟疫四起的谣言不攻自破。 不管天灾人祸,不管年岁几何,在第一线总能看到她的身影,用并不高大的身躯,为国家为人民竖起坚固的盾牌。 早在1988年,陈菊梅就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可她再三向上级请示继续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最终得到中央军委的批准。 就这样,直到2015年11月,90岁的陈菊梅才正式退休。
她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莫大的贡献,因此达到了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上将待遇。 有许多媒体都想要为她立传出书,可陈菊梅全部回绝了,她认为自己只是做好了份内事,并不值得吹捧。 2021年11月5日,96岁的陈菊梅悄然逝世。她的家人依照陈菊梅生前遗嘱,将她的遗体捐赠给首都医科大学,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想为国家燃尽最后一丝热量。 国家的进步,离不开英雄的铺路,在此向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英雄们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