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癌症等疾病不该用来骂人,那么脑瘫、智力障碍、唐氏综合征也不该。它们同样是疾病,是痛苦。”——这是周书萱的一句“日常发言”,却击中了无数人心底最沉默的共识。(4月20日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作为一位脑瘫患者,她从旁听生一路逆风而行,考入北京印刷学院,再到用视频鼓励更多病友,周书萱不仅是在为自己争取尊重,她更是在为千千万万被标签化的生命,争取一个公平、平等、被理解的社会环境。 病痛本不应成为羞耻的“原罪”,但现实中,“脑瘫”却常常被曲解为“侮辱性用语”。偏见与误解,像无形的枷锁,困住的不只是病人的身心,更裹挟了整个社会的文明温度。而周书萱,正在用一次次视频发声、一次次自我突破,为这一疾病群体正名:脑瘫不是懒惰,不是愚钝,更不是“应该隐藏”的耻辱,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被看见的存在。 她的成长之路,是一部关于爱与坚持的真实纪录。从六个月大的确诊,到妈妈辞职陪伴求医;从特殊教育学校到普通小学的“军令状”;从青海到北京,再到一个人乘高铁、坐飞机完成旅行,周书萱正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人生,也丈量着一个社会对“不同”的包容度。 周书萱的表达,并非呐喊式的控诉,而是平和而坚定地告诉世界:我同样可以做到常人能做到的事,我渴望被公平对待,我也拥有追逐梦想的权利。评论区有人留言,看完她的视频,愿意在生活中多一些理解、少一点误会。这就是改变的开始。而这种改变,或许正是“正名”的深层意义——它不在于定义词语的“表意正确”,而在于唤醒公众内心的同理心,在于推动制度更有温度的调整。 一个周书萱,点亮的是希望;无数个周书萱,照见的是未来。正如她所说:“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是因为我早已能在风中站稳。”这份坚定,是对世界最有力的回应。让我们与她一起,为“脑瘫”正名,也为更多“不同”正名。让理解替代偏见,让尊重成为常态,这才是真正的文明之光。 作者:严远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