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月几时有”与嫦娥又飞天
新学期开始,杭州市高二学生发现语文教材中有题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明初王鏊的殿试之作《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的八股文和曾国藩的《与诸弟书》,此事引来妥与不妥的争议。反对者认为八股文刻板有余灵动不足,不过是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文体,这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与当下教育观格格不入,将其引入教材,无疑是开“历史的倒车”。支持者则认为八股文是最富独特内涵的文化遗产,是儒家传统文化载体,也是选拔人才有效方式,虽然其命题、体裁、章法、句式和音调均有严格的限制,但能让学生感受母语的丰厚韵味。还有人更认为是教育理性回归,即便八股文一无是处,进入教材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相信高中生具有相应的鉴赏能力。
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要求,教材内容应处于不断取舍修补完善和丰富的动态情形下,不唯权威名家为是,也是选编者坚持的原则。长期作为范文的鲁迅名作已从新版语文教科书中淡出,即是例证。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可谓永远无人也无法否认。历史悠久如长河虽有曲折拐点但从不断流而浩荡奔腾东去不回,文化灿烂虽有文祸终究博大精深底蕴厚重特色鲜明,以此自豪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对传统文化以虚无态度否认和排斥,势必变本离宗、断源绝流,何来文化自信,遑论文化强国!古往今来有作为的文化名人无不首先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对前贤的敬畏和师从,随后在研习中创新,在批判中发展,在弘扬中出彩,为此才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文化高峰、经典宝库,有的已淬化成国粹,成为民族血液国之魂。作为国学重头的儒家学说,往往遭受到冰火两重天的命运,或是“十恶不赦”的孔家店被打砸,或是治天下的“大成至圣”被置顶,无论你爱不爱恨不恨信不信服不服,如今的儒学终于否极泰来,在国内是正宗国学,无数人引为“圣经”顶礼膜拜,还代表五星红旗走向了世界,孔子学院到处开张,信徒日众,可见影响深远生命强大无可替代不可战胜!
史记,开科取士是历朝选拔精英任用官吏的做法,李唐时成为定制,朱明时实行“八股”规范作文,形式死板要求严苛,但并不影响佼佼者脱颖而出。至清末由于新学兴起,西风东渐,“八股”有悖时势,于辛亥年前即连同妇女缠足敕令废止。但所有的不推行的事物并不意味着全盘否认彻底灭绝,因为曾经的存在是历史的一种现象。百花齐放才叫灿烂,尽管有些花欠香欠美。
中国梦,无论是复兴还是振兴,文明应包括文化文艺文字文学文章,允许时代、思想、观念、题材、门类、形式、流派和风格各异的文化作品百花争辉。格律诗词曲赋皆有不容擅自改变的形式,不亚于八股文规矩,只能以内容意境技巧文采取胜。现代幸有毛泽东引领诗词风骚,惜乎雄才大作太少。业界圈内作品或“穿越”或“模仿”,稀有创造难能超越,国人十分遗憾至今无精气神兼备的佳品疗饥解渴,只好年年中秋传唱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那冠绝千古的神曲;放飞航天理想,还不忘取名祖先早已想出来的美丽嫦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