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6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警惕失控的共享单车放大道德风险

[复制链接]

7975

主题

7979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4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9 19:5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月7日,北京朝阳区一共享单车维修点“车满为患”,长约上百米的道路一旁堆满了数千辆等待维修的故障共享单车,有些地方的车堆超过2米高。据维修点工作人员介绍,该处自2月初开始,每天都会接收成百上千辆故障单车,而这个维修点还只是北京数个类似站点的“冰山一角”。不得不说的是,这其中,人为损毁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单车一坏,就骂人心;共享一丢,就怪道德——这几乎是共享单车乱象中的一个铁律。
  维修点“车满为患”,这当然不仅仅是共享单车在城市遭遇的“成长中的烦恼”。小黄车、小橙车、小蓝车们的命运,大概就是这样的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在制度设计层面叫好叫座,决策资源和舆论导向都宠爱有加;另一方面,在运营管理层面有心无力,肆意损坏简直成了此起彼伏的破窗效应。老掉牙的故事就不赘述了,升级版的是:在广西南宁大沙田附近,4名小学生近日竟然直播了“将共享单车从桥上扔进江”。
  铺天盖地的道德诘责,都是“恨铁不成钢”的调调。
  共享单车在城市的命运,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可以看作是公德的考卷。在抽象道德上抒情,指望公民能够道德自觉。不过,我们可能恰恰忘记了另一个维度的思考:人性之善恶,本来就是多元的。如果共享单车作为福利洼地,没有制度守护,没有罚单伺候,侥幸无极限、贪便宜不设防,恶例恶行在互联网病毒式传播后,它挑唆起的,除了自私与贪欲,更有破坏与损毁的病态快感。
  说得再直白一些:如果共享单车不能很好的实现“自我管控”,它在检视城市文明素养的同时,对公德水平也许是另一种放任与伤害。
  上私锁、划编号、拆车座……大家都来“薅羊毛”,共享单车就成了“私享单车”。良善的舆论用演绎法去归罪事件的肇因:车坏了,就是人心坏了,就是共享理念坏了,就是公共治理坏了。顺着这个逻辑,诉求点主要在两个层面:第一,提升市民道德素养,要爱护单车,要守约共享;第二,给予路权等公共资源,要惩戒恶行,要法治为先。平心而论,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也能釜底抽薪地解决问题。不过,我们恰恰忘记了两个基本前提。
  一则,共享精神,或者是共享产业,即便是概率上说,也不能不考虑用户的自私性与破坏性。起码应该通过技术或管理手段,对可能的“恶”加以管控。GPS定位也好、SIM卡监督也罢,类似成本与环节是不可以省略的工作。这就像商场的消防设施与安全通道一样,是配套的基本硬件。二则,在共享单车问题上,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然后才是用户与政府。面对庞大的单车投放量,企业又不是慈善机构,既然出来挣钱,就得承担义务。比如数据显示,深圳全市52万辆车,900万注册用户,平均18人一辆车。这样的体量,仅指望政府部门协调管理单车,在基层执法“临时工”经常撑场子的语境下,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企业先尽到管理的责任,然后才可以指责用户的素养。此外,不考虑城市交通布局等市情的盲目投放、免费大战,规则概念当真是厘清了吗?
  遥远的道德素养,解决不了近切的共享单车问题。相反,如果企业继续在单车投放与运管中摊手耸肩,这块诡谲妖娆的面包,迟早要把素质摇摆的市民给“带坏了”。这就像路边哄抢事件从不是“中国式问题”一样,此起彼伏的共享单车问题,真的只是中国人公德意识拖了后腿吗?理性而言,恐怕这种管控失当的单车,反倒拉低了城市道德的红线、放大了公德失控的风险。
  在我们对公共道德怒其不争之后,也许是时候换个思路考量“共享单车遇难记”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