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1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谎称能搞定名校的骗子为何有市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8 08:1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见到周围人为孩子入学焦头烂额,厨师王某自称有亲戚是领导,可以帮忙解决小孩上学问题,急迫的家长信以为真,纷纷将数千至数万元“好处费”送给王某。眼看着入学日期临近,孩子并没如期收到入学通知,家长察觉事情不对报警,王某骗取12名家长15万元一事才败露。日前,记者从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得知,犯罪嫌疑人王某因涉嫌诈骗罪被提起公诉。(11月26日澎湃新闻)

  厨师王某谎称能帮人搞定名校“小升初”入学,借机骗取他人钱财,其行为涉嫌诈骗罪。其被依法公诉,自是咎由自取。教育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小升初”单校划片学校对口直升;多校划片学校,先征求志愿,对报名人数少于招生数的初中,学生直接入学;对报名数超过招生数的初中,以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民办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然而,从报道介绍来看,上海一些名校“小升初”依然保留面试环节。这不是挑战教育部禁令吗?尽管王某因为诈骗被抓,但是,我在想,如果王某真的是某领导亲戚,帮助一些人非法实现了入学名校,王某还会东窗事发吗?更为重要的是,家长普遍希望为孩子择校,更是道出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焦虑心态。

  尽管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小升初”择校,但是,在现实基础教育生态中,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小升初择校一直屡禁不止。而教育部与地方政府一直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如果没有配套监督问责机制跟进,小升初禁止考试,不允许拿证书和考级证明做入学依据,而学校又有好坏之别,那恐怕只能凭关系、靠金钱择校。因此,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很可能会成为一张空头支票。在我看来,解决小升初择校问题,要说更要做,教育部要有路线图更要通过政府的强大执行力落实到位。而且,地方政府要下决心均衡义务教育资源,从源头斩断择校病根。

  尽管教育部早就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赞助费”、“捐资助学费”。但是家长们仍削尖脑袋为孩子择校。在我看来,择校问题,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闹的。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公众需要。教育部即便发文禁止小升初择校,也无法阻挡家长与孩子对公平教育的诉求。

  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语境下,教育部禁止择校,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隐形择校并未停止。比如,户口空挂;比如,学生把学籍挂在生源所在地学校,然后到好学校借读;再比如,公办学校打着公办民助的旗号,举办校中校、校外校,一所学校,两块牌子,等等。这实际上是对解决择校难题的考验。

  客观地讲,近年来,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不少地方均衡教育资源与扶植薄弱学校,仍停留在推进校园标准化建设的阶段。如果说硬件重要的话,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师资力量、育人氛围与教育底蕴。何况,在教育投入尚未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地方不大可能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见影,而投入薄弱学校收效较慢。地方政府更愿意把有限的财力向名校倾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均衡义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不会一蹴而就。这既需要中央与地方财政保障教育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拿出诚意、付诸行动,在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把一碗水端平。如果政府热衷打造名校品牌、忽视薄弱学校发展,如果教育评价机制与教育政绩观不改变,即便教育部禁止小升初择校,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仍有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用各种办法掏空教育部小升初新政的政策善意。即便相关部门将诈骗犯绳之以法,依然浇灭不了家长和孩子对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反之,如果教育投入跟上了发展的步伐,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均衡,学校的利益冲动得到了有效遏制,择校现象也会逐步退出教育历史舞台。骗子也没有空子可钻。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