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毛食品成了不合格零食的代称,辣条成了五毛食品里的头号网红,人红是非多,不合格辣条产业遭遇媒体大起底,也是必然。经过一番追本溯源,抽丝剥茧,不合格辣条出笼的板子,最终还是要打到散乱差的小作坊身上。 辣条,能红遍大江南北,靠的就是便宜,靠的就是绝大部分消费者都能买得起的廉价。但为了降低成本,选购劣质食材,滥用添加剂等乱象就在所难免。 辣条,能成为集体记忆,靠的就是味道,靠的就是高油、高盐和添加剂营造出来的浓烈口感。不管什么名称的辣条,用大豆粉的难得一见,用合格面粉的就要竖大拇指了。各类添加剂也备受恩宠,肯用天平称着去加添加剂的小作坊,那就属业界良心了。抓一把、抖一抖、大概齐是小作坊的常态操作,这样一来,超范围、超剂量是必然的。 生产不合格辣条的小作坊们的散乱差,罄竹难书。但是,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类小作坊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都不可能消失。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小的不一定就是坏的,小作坊可以成长为龙头企业,做成百年老店,小的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安全食品。 小作坊的小,之所以被诟病,主要是因为小的不好管,游击战不好对付。不少小作坊躲在城中村里非法生产,一有风吹草动,就人去房空,再有专项整治,就躲到城郊,藏到乡下。违规生产的作坊就像是地鼠,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这个压住了,那个冒起来。 当然,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加大抽查、抽检频率,对不合格小作坊重拳出击、严厉惩罚,达到惩戒示范的效果。但深入基层低头向下看,要想从了汹涌民意,把在辣条生产中用了过期面粉,使用过量色素等的小作坊罚个倾家荡产,说来容易做到难。 因此,要让小的变成好的,除了管,最主要的还要帮,帮出一个良心作坊,就是消灭一个黑作坊。 现在各地的小作坊备案制就是帮扶的具体举措,没有用不可实现的高标准来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给食品小作坊提切合实际的要求,抓住原料安全和添加剂使用规范两个重点,落实进货检验记录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制度。 给小作坊制定细化的良好生产规范事半功倍,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细一点,再细一点。准备筹建的小作坊知道该做成什么模样,已经在生产的知道该改成什么样子。这种规范,同时也是基层一线食药监管人员的日常监管指南。只要操作守规范、监管有担当,那么安全就有保障。 回到现实,摸清小作坊底数、抓住监管重点、多管齐下、突破难点,大力发挥社会共治的力量是当务之急,把隐患排查、宣传教育做到位,堵住小作坊的可能漏洞。 情况紧急,就只能先拣大的漏洞补,分析食品安全抽检数据,参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小作坊的生产许可目录。比如,现在看来辣条属于小作坊的高危产品,不准生产就好,虽然存在误伤,但从现实监管力量来看,就算如此,猫捉老鼠的较量还不会停。 至于辣条产业大起底中,分析黑作坊的地域分布,角度新,有一定警示意义,但没必要过度解读。比如一线城市外卖火爆,而“三无”餐饮黑作坊也一个接着一个被挖出来,要是一线城市是辣条的最大目标市场,辣条黑作坊一样能见缝插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