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2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因为这个昏招南京保卫战数万血性抗日将士白白牺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2 11:1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北朝史上著名的大战钟离之战,与项羽力挽狂澜,击破暴秦的巨鹿之战非常相似。 梁朝兵力20多万,北魏兵力数十万,梁朝名将韦睿破敌的关键,是先屡次疲敌,最后火攻烧毁跨淮大桥,围杀在攻城战中精疲力竭的中山王拓跋英所部,淮河北岸,关张弗过的勇将杨大眼所部只能眼睁睁看着淮河南岸的友军被围,无奈烧营而走。

我在2010年所创作的网文《决战巨鹿 项羽巧借漳河、洹河两条河道取胜》一文中曾猜想,项羽之所以能以五六万兵力击败强秦,关键在于摧毁漳河、洹河上的桥梁,在短时间内利用河流阻截章邯所部,并集中兵力围歼乏粮的王离所部。 如果我的猜想万幸与历史真实情况类似,真是三生有幸;如果我的猜想是错误的,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思考。

北大教授辛德勇绘制巨鹿之战形势图

钟离之战的战前态势是这样的:"钟离城北狙淮水,魏军于邵阳洲(淮河中的沙洲)两岸筑桥,树栅数百步,跨淮通道,英据南岸攻城,萧宝寅守桥,大眼据北岸立城,以输粮运。" 这一幕,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棘原),筑甬道(属河)而输之粟。"非常相似。

钟离大战与巨鹿之战的相似之处,笔者试为各位看官一一列举。 其一,同样是围困一个城小而坚的坚城;坚城中又同样有一个善于防守的良将。钟离城中守兵3000人,守将昌义之,北魏军围攻数月,伤亡近万人。巨鹿城中是赵国的残兵败将,巨鹿能顶住王离大军数月进攻,李齐功不可没。史载"(汉)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於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

其二,在围攻这个坚城的时候,为了阻截对手援军支援,围攻的部队都比较庞大。北魏军为了防备附近的曹景宗近20万人,通过统计战后的折损,其在南岸的攻城人数当在25万以上;王离所部为了防备巨鹿北边一群作壁上观的诸侯联军,其围攻部队兵力也应不低于10万。

其三,围攻部队的粮草需求都很庞大,而且补给不易。人数越多,粮草需求越大,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在古代战争中,若军队经常移动,则可以不断依靠新进入地区的粮秣来补给。能否满足补给要求取决于军队的规模和新进入地区的粮秣富余程度。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在史料中看到一支数千或者三四万作战人员的部队在移动作战中很少碰到粮秣不足的问题。 但是军队一旦长期在某地驻守下来,那么当地的粮秣很快就会消耗殆尽,只能依靠后方补给。

后方补给殊为不易,道路遥远,运输粮秣的民夫要吃粮,牛、驴、骡需要草料,再加上正常的损耗,一份粮食从出发地到达目的地,可能仅有十分之一的粮秣送到作战官兵的手中。 为进攻钟离城,北魏准备了80日的粮草,在数月的战斗中已消耗殆尽,钟离离北魏中心地区遥远,运粮甚为不易。其补给线可谓生命线。

秦军的粮草自关中出发,由船载着顺着黄河而下,但是到达黄河边的棘原,还需要大概三天的路程(70公里)才能送达王离所部。因此,其补给线的安全,亦是性命攸关。 通过第三个共同点,这个战役有个第四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了保卫生命线,北魏与秦军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大眼据北岸立城,以输粮运。"、"章邯军其南(棘原),筑甬道(属河)而输之粟。"

第五个共同点,就是当时都连绵大雨。中山王拓跋英曾说:"此月(2月)一日以来,霖雨连并,可谓天违人愿。"楚军在安阳逗留46日,"天寒大雨,士卒冻饥。" 笔者记得小时候,一旦下雨几天,学校放学的通道上便泥泞不堪。古代马路不多,道路泥泞行走困难,冒雨行走民夫不仅容易生病,而且也会打湿粮秣,让粮秣受潮而不能食用,因而粮运更加困难。

雨水充沛,河水暴涨。如果两军被河水隔绝而不桥梁可通,则互相救援的难度会显著加大。 攻城部队的安危与补给线性命攸关。这是双方统帅都清楚的事情,因此,为了防备不测,在攻城部队的大营中,备有一定量的粮草储备,以备补给线突然被切断的时候,能够利用存粮机动作战,不至于陷入突然粮秣短缺的窘境。

而且,领兵作战,必先避实击虚,挫败其锐气,这样主力决战的时候才能占到先机。 正因为如此,这两次战役有了第六个共同点,先挑战保护粮秣的外围部队,挫其锐气,并努力减少对手攻城部队的粮秣库存。 "(韦睿)夜掘长堑,树鹿角,截(此处当理解为阻截)洲(在淮河中架设桥梁的沙洲)为城,距魏城(杨大眼在北岸所设防之营垒)百余步。" 杨大眼率领万余骑兵前来进攻,"睿乃结车阵以拒之……使强弩御之",魏军死伤甚众,连猛将兄杨大眼也被强弩贯穿了右臂。

中山王拓跋英也多次领兵攻打,都被击退。 于是梁军采取了进一步行动。"曹景宗乃募勇敢士千余,于大眼城南数里筑垒,以隔断淮水南北之魏军" 杨大眼再次想打破包围圈,进攻这个营垒,被击退。 再来看巨鹿之战中项羽的行动。"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 。

北魏数十万大军的弱点在于其补给生命线,拓跋英营中粮草日益短缺后,梁军用火船摧毁淮河上的桥梁,熊熊燃烧的大火,想必也给北魏军产生了不小的心理威慑吧,拓跋英所率领的攻城部队二十余万人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从而惨败。而杨大眼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南岸友军的被围,无力救援。

谈到心理威慑,在此我谈这两次大战的第七个共同点。楚军自己发明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段子,而魏军则自己传唱"不惧萧娘与吕姥,但惧合肥有韦虎(睿)"。士兵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士气高低,本质上取决于士兵对于取胜的信心如何。 这两场大战既然有了这么多的共同点,那么会不会在破敌的决定性策略上有共同点呢?我认为,可能性很大!

我在2010撰文,大胆猜想,项羽巧借漳河、洹河两条河道取胜。

有人可能会问,对于漳河、洹河两条河道是否有修筑有桥梁,以及项羽破坏桥梁,以河阻截章邯所部,司马迁并无记载。 我之所以敢于如此猜想,是基于通识和对《史记》记载战事过于简单,过程不详的通病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一切不以地图为基础的军事讨论都是耍流氓!

章邯主力驻扎在黄河岸边棘原,从黄河岸边运输粮秣到巨鹿城,依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直线最短距离也有70公里,从棘原往北,需要先涉渡洹河,再涉渡漳河,最后才能到底巨鹿。章邯筑甬道而输之粟,洹河、漳河能在地图上如此明显的画出,绝非小河,如果洹河、漳河不修筑桥梁,秦军运粮纵队难道飞渡过去不成?

再来看《史记》中所说项羽"绝其甬道",倘若只是破坏陆地上甬道的一部分,在广袤的河北平原上,秦军运粮纵队拐个弯迂回下就行,如何能"绝"?只有破坏桥梁,以宽广的河流阻截,才能称之为"绝"吧?

再说《史记》记载战事过于简单,过程不详的通病。很多读过《史记》的朋友都有这么个印象,史记对于战争的记载惜墨如金,很多战事只有几个字,如"破","大破之","败",绝对多数战事的记载在十个字以内,即便如长平之战这样的大战,其具体的战事过程也不过用了几十上百字。

现在我们列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孙武、伍子胥领三万吴军伐楚,攻破楚都郢都,是历史上的重大战事。《左传》对此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倘若我们按照《史记》的记载来理解孙武入郢之战,那么对于战事具体过程的解读,可能与真实的过程天壤之别,按照其字面理解,我们很可能会误认为吴楚两军是在汉水两岸决战。而其真正的决战柏举之战,我们则可能认为压根就没发生过。

至于巨鹿之战中人们屡屡给予较高评价的破釜沉舟,我则认为其对战役的影响甚微,也有可能是项羽最初迷惑秦军的手段。 精通历史的曾国藩曾如此批评《史记》,"司马迁说庄子的书都是寓言,但我认为史记里属于寓言故事的,也是十之六七。"

我个人认为,司马迁因材料缺失,对战事的描写难免有所偏差。 《项羽本纪》如是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可是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中记载,项羽在秦二世3年11月渡黄河救赵,次月大败秦军巨鹿下,再过一个月才俘虏王离。如果真如上文所述把做饭的厨具都砸掉了……真不知道楚军这一两个月是用啥做的饭捏……

近代战争史上,盲目模仿破釜沉舟,曾有过多次惨烈的教训。 划重点。

1927年龙潭之战,孙传芳"率领数万大军只携带数日干粮,渡江后即将所有船只调往北岸,以示破釜沉舟之意",结果被毙万余,被俘四、五万,只有孙传芳和少数亲信逃到了江北。

1937年南京保卫战,唐生智效法项羽破釜沉舟,血战数日后,疲惫不堪的国军将士抵抗不住日军攻势,节节撤退。 方圆几十里的南京城被五路日军围个水泄不通,沟沟坎坎到处埋伏着日军机枪的交叉火力网。只有南京城北面没有日军,可是却有一条汹涌的长江断绝了归路。但是因为破釜沉舟,没有桥梁、没有船只,只有滚滚的江水奔腾而去…… 守军各部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国军牺牲近五万人,民众被屠杀者更是有30万之巨,诚为炎黄子孙近代之奇耻大辱!

若是没有唐生智破釜沉舟这一出,国军抵抗数天后有序战略撤退,保存数万血性男儿,抗战后面的局面会有利得多!此可谓诚可痛也!

原题:南京保卫战为何白白牺牲数万血性抗日将士?全因效仿项羽破釜沉舟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