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9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中国首次军衔制取消内幕:曾准备多种方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3 16:53: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军衔是军人地位及荣誉的象征,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据军人的职务、资历和贡献等标准授予军人的一种衔称。

军衔通常用缀在肩章或领章等处的等级符号,来标明军人社会地位和军事级别的称号。比如《亮剑》里楚云飞做团长时的军衔是上校,李云龙做军长最后被授予少将军衔。1955年解放军设立军衔制规范了军队秩序,是人民军队正规化的体现。

但由于各种观念问题和军衔制本身存在客观不足,新中国第一次军衔制在1965年被取消,成为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过程中一次最大挫折。

那么新中国第一次军衔制是怎么出台的,又为什么会被主动取消呢?

军衔

旧中国军队混乱的军衔,影响了人民军队军衔制的发展

军衔是欧洲近代发展的产物,标志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军队内部组成的重大变革。之前的封建时代军官被贵族垄断,这样其既有军职又有爵位。

当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出现平民阶层的雇佣军后,这些雇佣军的指挥官也要求有类似的荣誉头衔。于是连指挥官的职务“上尉”,团指挥官的职务“上校”等;慢慢成了不表示职务只表明军人资历的头衔,军衔制就这样诞生了。

军衔

但是我们很多人观看影视剧时,还是会经常把军衔和军职搞混。但军衔是一种荣誉象征,是一种资历的体现。

按规定军衔会逐步晋升,不犯错不降低,不犯罪不会被剥夺;甚至在退伍后也可以享受相应的待遇。而职务则是军人具体担负的工作岗位,可升可降。

中国直到清朝末年,随着洋务运动以及编练新军,西式军制逐渐被引入国内。

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用新式军官体制取代“八旗”等旧军官团,这是中国军衔制的开端。

民国建立后北洋军继承改进了这套体制,并第一次建立了完善的军衔规章制度。但是北洋军很快就变成了北洋军阀的私兵,原有的评定和晋升体系彻底被打乱。

北洋军剧照

悲剧的是1927年北伐成功后的国民革命军也迅速军阀化,国军军衔也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于是在民国时代出现了大小司令、各种将军遍地开花的情况,自然其军衔变得有名无实。

鉴于军衔体系已经彻底背离了初衷,故而在1935年后国民政府军队实际上同时执行两套军衔体制,即铨叙军衔和职务军衔。

前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衔;而后者则是在军人担任某具体职务之后,给他安应该匹配的军衔。

国民革命军

比如某人本来是上校团长,在一年之内就升了师长,两年之内就变成了军长。按照他的资历计算,他仍然只能是上校军衔;但是按条例师长最低是少将,军长以上最低应该是中将。

于是就出现了某位国民党将军其职务军衔是中将,铨叙军衔却可能是上校的咄咄怪事。

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之后,我军长期强调官兵一致,没有军衔体系。

在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也曾经给朱德,叶剑英等我军主要将领授予与国军同级的军衔。我军在抗战前后也曾经试图效仿苏联自创军衔,但受制于条件都没有成功。

八一南昌起义

正是旧中国这40多年军衔制的失败,让建国时我军官兵心目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那就是军衔制度并不能带来战斗力,敌人那套华而不实的军衔根本不用学。

即使高层已经认识到军队现代化之后必须实现军衔制,但是短时间内仍然无法被大家接受。

再加上后来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我军第一次军衔制的失败也就容易理解了。

南昌起义

1953年开始准备评定军衔,曾经提出了多种方案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建立,随后到了1950年夏天中国大陆的战争基本结束。人民解放军也正式开始从战争时期向和平时期过渡。以朱德总司令代表的解放军高层,已经开始考虑全面开展军衔制。

在战争时期我军由于物质条件非常困难,因此在职务之外,军官和士兵在其他方面的差距很小。但是在建国后就必须在行政级别和物质待遇方面有所差距,这才能体现军人资历和历史贡献的价值。

1952年我军评定的干部级别,从军委主席一直到副排级共计9等21级;这为实施军衔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士兵军衔

有了干部级别之后,就可以作为探索带有中国特色的军衔体制的依据。

1953年1月9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了《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但很快又决定将评衔工作延迟到组织编制确定、《兵役法》颁布实行之后。

2月17日军衔实施委员会成立,共有11名组成人员。其中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为主任,黄克诚、肖华为副主任。

聂荣臻

但是由于我军之前只接触过国军的军衔,因此第一套军衔体制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苏联的影响。按照苏联顾问的提议,我军的最高统帅也就是毛泽东主席,其本人应该被授予军衔。

这样在1952年11月26日,总干部部和苏联顾问提交中央的共同意见是设6等20级。

其中元帅有三级,即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将官有四级,即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只有三级,即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四级,在上尉之后是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少尉以上是军官,下面是士兵衔。军士四级,准尉之后是上士、中士、下士。兵二级,上等兵、列兵。

十大元帅

但此时总干部部就和苏联顾问,在是否设置准将问题上发生了分歧。

在苏联军队里上校是直接晋升少将的,但是考虑到我军的庞大规模,若是所有的副师级人员全部授予少将,则全军的少将以上人员太多了。

故而我方试图效仿西方军队,在上校和少将之间设置准将。但苏联顾问坚持认为苏军中并无类似军衔,会给两军交往带来不便。

到1953年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时,中苏两方人员经过反复讨论用大校取代了准将。

新方案共设6等21级,将官调整为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变为四级,大校之后是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也做了调整,即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以下等级不变。

之后我方又否定了按照苏联体系设置兵种元帅这一提议。原因并不复杂,在整个50年代人民解放军中,只有陆军规模最为庞大。空军、海军、防空军的规模偏小;单独授予一个兵种元帅,实在是有些无法服众。

最终在195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公布的《军官服役条例》和有关评定士兵军衔的文件里,军衔设6等19级。不但取消了兵种元帅,而且还取消了准尉一级。同时规定大元帅与国家元帅衔,前面都要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主席力辞大元帅,评衔工作圆满

虽然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军终于建立了一套相对符合我国实际的军衔体制;但是具体评定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

评定军衔的依据,主要靠职务、资历和战绩。

其中职务这个级别没有歧义,但是资历和战绩就有太多不可量化的因素在里面。因此整个评衔工作在如何做到公平公正的问题上备受广大官兵的关注,一时间竟陷入瓶颈,举步维艰。

为了能够让评衔工作顺利开展下去,毛主席决定发挥带头作用。他在和中央其他领导干部谈话时说:我不接受大元帅军衔,我也提议所有已经转到地方工作的干部,一律不要参与评衔。

毛主席授衔

毛主席的话深刻体现了他作为人民领袖的胸怀,于是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人表示不参与评衔。这样一来参与评衔的人数大幅度减少。再加上毛主席带头辞大元帅军衔,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抚其它有情绪军官的作用。

经历了一番艰苦的评衔工作后,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军衔制终于开始实行。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授衔典礼,毛泽东主席亲自将元帅军衔的命令状授予在京的7人。

同一天国务院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了授予将官军衔的典礼仪式;周恩来总理分别把命令状,授予在京的将官。

9月28日国防部也举行授予校官的典礼,彭德怀部长亲自授予在京部分校官军衔[2]。

毛主席授衔

1955年这次大授衔,全军共被授予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1人。中将17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1人;少将802人,1956年以后补授4人。校官3.2万余名,尉官49.8万余名。

同时为解决大量副排级军官的军衔而实际设了准尉军衔,共授予准尉11.3万余名。

授衔仪式

首次军衔制问题多多,到60年代已经无法维持

艰苦奋斗28年之后,人民解放军终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军衔。

自当年10月1日开始广大官兵身着佩戴各种军衔肩章、领章的新式军服出现在人民面前,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是很快第一次军衔制所面临的问题,就开始在全军范围内出现。

首先一点是1955年军衔制,虽然已经考虑到了解放军的实际情况,但归根结底还是仿苏式军衔。这样在两国关系尚好的时候问题还不大,可是在50年代末随着国际环境变化,就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池鱼之殃。

一时间军衔制也成了脱离实际照搬苏联的行为,承受了不该有的责难。

1955军衔

第二个问题是1955年评定的军衔过低。这个说法可能会让大家感到困惑。难道最开始的时候,不是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军衔评低了感到委屈,那么为什么又说军衔整体偏低呢?

原来这个高低不是这些被评的将军们个人感觉的高低,而是军衔与他们的职务出现了不匹配的情况。

上文指出军衔虽然不等于实际职务,但是军衔和职务通常是有固定的对应模式的。国防部在授衔前就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编制军衔》,里面已经明确了各级军官基准职务的编制军衔。

比如无论是哪国军队中师长一级,通常都是由中将、少将或准将担任,很少会出现上校师长。可是在1955年的时候刻意压低了军衔评定,大部分军官的实际军衔都低于编制军衔。

当时来说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高级军衔过多,也是想为后来的军衔晋升留出了空间。

1955-1965军衔

如果评衔低尚可理解的话,那么从1955年到1965年第一次军衔被取消,全军获得晋升的人数少得可以被忽略,就有些难以接受了。在十年时间内将官无一晋升,只是1961年以后由大校晋升少将554人。

按照军衔制的规定,被授予少将师长的,应该在几年后升为中将。但实际情况却往往是某些人的职务升上去了,军衔却原地踏步;这就严重违背了,军衔反映军人资历这一设置初衷。

当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大一个原因是当时的解放军实行的是干部终身制,而军衔的数量又有规定;这样上面的没有出现空缺,下面的自然没办法晋升。

干部终身制1980年才废除

最后虽然设置军衔时,已经尽量体现我军官兵平等的特色。可由于军衔毕竟理论上,应该和军人的待遇相挂钩;因此才会在评衔时出现让大家都非常反感的,不择手段试图往高评军衔的现象。

可军衔制实施之后由于客观原因,却并没有真正落实不同军衔享受不同待遇。这样一来即使军衔相同的两个人,其所能享受的实际待遇还是要和他的职务相挂钩。这样一来军衔反应军人待遇的职能就被弱化了。

既然军衔制预期的作用已经被严重削弱,许多官兵产生了过去没有军衔现在也不应该保留军衔的想法。

在1958年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认为军衔不适合人民军队的呼声开始出现。

许多干部战士自发地抵制军衔,只在极少数正规场合才会按规定佩带代表军衔的肩章,平时只佩戴不那么显眼的领章。这样军衔的最后一项识别功能,也几乎变得可有可无。

可以说到了60年代初,1955年式军衔已经彻底沦为了摆设。

曾经的元帅军衔

55军衔制遗憾被废除,80年代末才恢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由于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恶化,遭遇到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困难。

1964年为降低财政压力,党中央决定降低各级行政官员和军官的待遇。

在降低军官待遇的同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贺龙元帅提议干脆连军衔制一起废除,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

非常可惜的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次军衔还没有在合适的场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已经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了被军内外唾弃的对象。所以当毛主席废除军衔制的提议传达到军队后,全军上下几乎一致表示赞同。

贺龙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似乎有点过于匪夷所思;但是对于当时的解放军官兵来说,军衔已经成了鸡肋一样的存在。

1964年11月,中央同意了军衔薪金改革小组提出的《关于取消军衔制度的意见》。在1965年5月22日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的建议,并从1965年6月1日起生效。

新中国第一次军衔制就这么被取消了,广大官兵换上了没有军衔标志的65式军服。随后的十年解放军正规化建设遭遇到了空前挫折,自然也没有人敢再提什么军衔制。

这个问题一直到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各部队在出现混乱时,因为无识别标志而无法短时间内重新建立指挥体系[3];有关恢复军衔制的声音才重新出现。

对越南反击战

1980年3月12日在邓小平主持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要恢复军衔制。到了1988年先后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标志着人民军队开始实行新的军衔制。

从1965年废除军衔,到1988年实行新的军衔制;我军在军衔制这个问题上走了一段不短的弯路。今天很多人站在上帝视角,会认为1965年废除军衔制是毫无意义的穷折腾;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正如旧中国军队把军衔玩废了一样,让长期没有军衔观念的广大官兵一下子适应本身就有缺陷的1955年军衔制,自然会遭遇很多挫折和困难。

所以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和人民军队现代化所做出的探索和贡献。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