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7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朝有一位“呆”诗人,3年仅写出2句诗,流传至今成了名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16 17:26: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贾岛的名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如同一个闪亮的代表,让我们对唐朝这个繁荣时代的文人墨客们产生更深的认识。唐朝,国力鼎盛,文人辈出,诗歌成为最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古今。白居易、杜甫、李白、李商隐等诗人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传颂千古,甚至被编入中小学的课本中。这些诗人不愿随波逐流,对他们而言,诗书才是最珍贵的财富,他们追求的不是物质上的“利”,而是精神上的“名”。
然而,在这些骚人墨客之中,贾岛可能显得较为低调,相对于李白、杜甫等诗仙诗圣级的巨匠来说,他的名气并不是那么耀眼。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善于写诗。虽然贾岛的诗篇并不多,但每一首都是经典之作。其中,公元811年,贾岛去长安拜访好友时所留下的《题李疑幽居》中的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成为经典典故。这句诗情真意切,生动描绘了当时的心境和环境。


为什么这句诗能成为典故呢?这还要追溯到贾岛对自己诗句精益求精的态度。当初,他写诗时用的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后来觉得这样表达不够恰当,于是改为“僧敲月下门”。然而,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一个词的选用至关重要。在贾岛比划了又犹豫了之时,恰巧遇到了在京做官的韩愈。二人一见如故,贾岛向他倾诉困惑之事,韩愈即兴为其排难,觉得“敲”字更加合适。这次偶遇成了“推敲”一词的由来,用以形容反复琢磨、力求达到最佳效果的行为。

公元837年,贾岛被任命为遂州长江(今四川一带),尽管有官职,但依旧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曾剃度出家,后来为了生计不得不还俗。这样的艰辛遭遇,使得贾岛的一生充满了孤寂与苦涩,远胜于快乐。他热爱思考和行文,力求每一句诗都成为经典之作。然而,不幸的是,贾岛在公元840年,唐武宗登基后不久便病逝于四川。


在贾岛的诗篇中,还有一首《送无可上人》同样是传世之作。这首诗表达了贾岛对别离之情的感慨。就像《题李疑幽居》一样,这首诗也是经过几年的雕琢才最终完成的。尤其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一句,贾岛特意在诗文地下留了一句批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意味着他用了三年时间才构思这两句诗,完成后甚至自己被感动得痛哭流涕。这或许让人有些哭笑不得,因此贾岛也被誉为最“笨”的诗人,毕竟他用了三年才写出一句诗,还自己读着读着就哭了。也许在古代,这样“笨拙”的诗人只有他一个。但这也印证了古代诗人作诗,都是发自真情实感的,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诗作才具有超凡的意义,被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