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人家除夕团圆家宴上必定会有一砂锅全家福。(沈嘉禄摄)
春节的气氛就是这样,于一菜一羹中传递出世俗的趣味,寄寓着美好的愿景。
年夜饭,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一场家宴,它象征着阖家团圆、幸福美满。当除夕之夜降临,奔走于职场的游子无论如何也要奔来父母膝下,叫一声爹娘,然后上香、叩头、进奉,给祖宗报声平安,念个万福。万家灯火,觥筹交错,便是人世间最温馨的时刻。
我家的三大锅乡味年菜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在市民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方面,无不受到外来文化的深远影响。比如我们祖籍在浙江绍兴的柯桥,小时候过年我最盼望的当然是新衣服和压岁钱,还有就是吃不厌的家乡风味。即便在物质供应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善持中馈的妈妈也要想方设法烧三大锅年菜:一砂锅水笋烧肉,一砂锅霉干菜焐肉,一砂锅黄鱼鲞烧肉。
这三大砂锅浓油赤酱的年菜在小年夜必须烧好,置于窗台风口,让表面凝结起一层白花花的油脂,色泽悦目,温润香腴。节日期间即使有不速之客在饭点造访,妈妈也不至于在厨房里急得打转了,从砂锅里各挖出一碗,回锅加热,就可上桌待客啦。
此外,上海的主妇还会囤点素菜,比如油条子烧黄豆芽,黄豆芽的头子弯弯的垂下来,故而被称作“如意菜”。还有发芽豆,被称作“独脚蟹”,味道极鲜,酒饭两宜。还有一道四喜烤麸,年夜饭必备!烤麸平时作为豆制品凭票供应,其实它是用小麦做的,发酵后成形一大块,买来后巧媳妇用手撕成一块块,如果用刀切就不地道了。入油锅炸一下,逼去水分,加金针菜、香菇和木耳,再加点剥了红皮的花生米,酱油与白糖要舍得放,煮透入味,浇上麻油,就是一款具有经典意义的年菜。烤麸、烤麸,就是“靠定丈夫”啊!
来自五湖四海的乡土风物
此外,我们家还要做一道虾油卤浸鸡。如果乡下亲戚送来一只肥硕的阉鸡,妈妈就会差我去南京路邵万生买一瓶虾油露,将阉鸡按白斩鸡之法煮熟捞起冷却,鸡汤中倒入一整瓶虾油露,再下花椒、姜块、葱结和黄酒等,煮沸后倒入一口粗陶缸内冷却,再将白斩鸡斩成大件浸在卤汁里,密封一天后启封,一股香味扑鼻而来。虾油卤浸鸡咸中带鲜,回味清甜,下酒佐饭两相宜。虾油卤还可以浸五花肉,浸猪肚猪门腔等,等所浸之物吃光之后,卤汁不可倒掉,烧白菜汤时舀一勺卤汁进去,菜汤就像中了魔法似地鲜美无比了。
条件比较好的弄堂人家还会做些酱油肉、咸肉、风鸡、鳗鲞,都是霸占餐桌的下酒菜。宁波籍人家可以从故乡获得最好的年糕、糯米团以及鳗鲞、黄泥螺、咸蟹等,让邻居们十分眼馋。广东籍人家做的香肠、腊肉绝对出色,他们还会做几匾粉粿和萝卜糕。镇扬籍人家必定要做满满一砂锅红烧狮子头,冷冻后备着,临吃时加大白菜或青菜等回锅。有些人家还要炸好高高一叠麻油馓子,正月里就用这泡茶敬客。山东籍人家会蒸好几笼馒头,多数是极紧实的开花馒头。大馒头,把子肉,油罗罗地吃到正月十五。
此外,上海弄堂人还要准备足够的春卷、年糕、汤圆和八宝饭。
春卷皮子包荠菜肉丝或黄芽菜肉丝馅,入锅油炸至金黄色,跟醋上桌,吃得大家吱溜吱溜,丝丝哈哈,真是开心。一只只春卷,就是一根根“金条”呀!上海人过年还要吃年糕,大概取“年年高升”的意思,也有高高兴兴的祈愿在里头。黄芽菜肉丝汤年糕,荠菜肉丝炒年糕,是可以当作主食的,如果是酒酿汤年糕,就是一款简便的点心了。吃年糕是江南稻作文明的体现,跟处于小麦文化背景的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同理。
上海人过年吃得最多的是猪油黑芝麻馅的宁波汤圆,上海浦东人吃菜肉大汤圆,一碗只能装四个,味道也是极好的。安徽籍人家吃鲜肉汤圆。
上海人对八宝饭的感情也是很深的。八宝饭以乔家栅、王家沙、沈大成、杏花楼、新雅等几家老字号出品最佳,一桌年夜饭,最后就靠它掀起一个回龙小高潮了,一人一勺,完美收官。
全家福年夜饭压轴
上海人家的年夜饭,冷盘要有白斩鸡、酱鸭、熏鱼、皮蛋、油爆虾、海蜇皮子(或海蜇头)、白肚、黄泥螺、辣白菜、糖醋小排、蒜泥黄瓜等,本地籍的人家还会做一道百叶包荠菜肉糜,俗称“铺盖”。煮熟后改刀上桌,刀面看得出红绿相间的馅心。讲究一点的人家可以端出醉蟹、摇蚶、糟蛋、风鹅、鳗鲞等,招待客人面子十足!
上海郊区过年时将“老八样”做成一个分量十足的什锦冷盆。老八样通常由白斩鸡、酱鸭、五香牛肉、爆鱼、卤猪舌、油爆虾、海蜇皮等组成,盆子中心是辣白菜。
热菜阵容是比较强大的,清炒虾仁是万万不可少的,用上海方言来说,虾仁与“欢迎”谐音,用它来担纲开场戏,清清爽爽,老少咸宜。接下来可以是咕咾肉、蚝油牛肉、辣子鸡、糟溜鱼片、葱爆腰花、葱烧海参、八宝鸭、咸菜炒墨鱼、冬笋炒塔棵菜、走油蹄膀——那个时候大家肚皮里少油水,这道大菜一上桌,气氛就热闹啦。最后必须上一条鱼,而且是有头有尾的整鱼,清蒸或糖醋,一眨眼吃得精光。什么“吃剩有余”,那个时候吃饱最要紧!
压轴大戏就是一只什锦砂锅,也叫“全家福”。做全家福,所需食材也要事先准备好,肉圆、鱼圆、爆鱼、蛋饺、猪爪、水发肉皮是基本配置。做肉圆不难,鱼圆就有些难度了,一般来说用一条花鲢鱼,一劈为二,从鱼背上刮取适量的鱼肉,用刀背打烂成茸,加水搅拌上劲,下盐和胡椒粉。烧一锅水,从虎口挤出鱼圆投入水中,待慢慢浮起后捞出。说起来容易,真要做好也难,所以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菜场买现成的。我做鱼圆的手艺是跟妈妈学会的,有一次在家招待两位法国米其林大厨,就做了一碗清汤鱼圆,法国帅哥吃得赞不绝口。
做鱼圆剩下的鱼肉可以氽爆鱼,爆鱼可下酒,也可为什锦砂锅增加色彩。搨蛋饺是有点游戏精神,许多上海男人在小时候都搨过蛋饺。工具是一只长柄的金属小汤勺,坐煤炉上烧热,用一块生猪油抹一下勺底,再加一汤匙打散的鸡蛋液,随着勺子的转动,蛋皮就形成了,再加一筷猪肉糜,两边合拢成半月形,略烘一下就成了,一个下午可以做五六十只。有了蛋饺,全家福就有了金灿灿的喜庆色彩。
做全家福要先“搭台”,砂锅底层码放大白菜或菠菜,上面加泡软的粉丝,最上面一层加肉圆、鱼圆、蛋饺、爆鱼、肉皮等。现在物质供应丰富了,有些人家还会放海参、鲍鱼、鹌鹑蛋、虾圆、鱿鱼卷,注意色彩搭配,造型也要漂亮,然后注入鸡汤或肉汤,等家宴进入下半场,全鸡全鸭开吃,这只砂锅才能坐灶。全家福一家要在卟卟沸腾的状态下端上桌,图的是一个热热闹闹的气氛。
这时客人一定要客气地说:“今天的菜太丰盛啦,不过全家福还是要来一碗的!”
我在广东籍邻居家里吃过全家福,他们必定要在菜码顶部加一小撮发菜。发菜并不好吃,颜值也不高,图的是一个彩头,发菜谐音“发财”。有些人家还会在汤里撒十几颗枸杞子,虽然好看了,但这个东西串味,我表示反对。
瓜果鲜花有讲究
过年了,家里应该备些什么花、什么果呢?上海人受江南文化影响,过年时在家里准备的果品和鲜花也有些讲究的,果品有金丝蜜枣、福桔、佛手、香橼、柚子等,挑模样好看的堆在朱漆木盘上,香气若无若有,略具雅意。客厅里摆放的鲜花也要应景,水仙、金桔、天竺、兰花、银柳、腊梅都是讨喜的,现在流行蝴蝶兰,也无不可。水仙要置于椭圆形的水仙盆里,再用红纸带“束腰”,既防叶子散开,又增添喜气。杜鹃花开得再好也是不能放的,因为关联着杜鹃泣血的意象。近年来有人会扛一捆紫皮甘蔗竖在家门口,象征节节高,也算一回事吧。
正月初一清早,如果你去城隍庙湖心亭喝茶,茶博士给你端上的是元宝茶——跟茶盏一起上桌的还有金边细瓷碟子里滚着的两枚檀香橄榄。橄榄形似元宝,故有此好彩头。檀香橄榄也叫大福果,又叫青果,谐音“请过来”。如此,你就得打赏跑堂的小阿弟了。茶博士当堂宣呼:“张先生喝了元宝茶,开年抱只大元宝!”
春节的气氛就是这样,于一菜一羹中传递出世俗的趣味,寄寓着美好的愿景。中国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