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4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步时代节拍 咏今日风情 陈作耕《耕园集》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陈作耕先生(左)虎啸山林(右)刘少云先生摄
2 月 15 日下午,由深圳市诗词学会、深圳市长青诗社、岭南儒商诗会、香港诗词学会联合主办的“陈作耕《耕园集》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五洲宾馆隆重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 160 余位诗词名家、学者、文艺界人士及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部诗词精品的问世,并就其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展开深度对话。

名家云集,共话诗坛盛事
会议由中华诗词学会城镇诗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长青诗社社长高源主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通过视频致辞,对陈作耕“以现代生活入诗”的创作特色给予肯定,称其作品“捕捉时代脉搏,凝聚真情实感”。中华诗词研究院院长杨志新在书面致辞中,高度肯定深圳诗词界近年来的活跃生态,并指出《耕园集》“以优雅的中华诗词语言传递当代情感,是守正创新的典范”。香港诗词学会会长唐大进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将《耕园集》喻为“深圳精神的诗意图腾”,认为其既是个人艺术生命的绽放,更是中华诗词在改革开放前沿的生动实践。

多维解读,剖析艺术精粹
研讨环节中,与会专家从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三大维度深入剖析《耕园集》的创作成就。
一是思想内涵厚重。深圳市委原书记厉有为以“拓荒牛精神”概括诗集的灵魂,指出作品“记录了深圳从边陲小镇到国际都市的奋进足迹”。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达提炼五大特质: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改革前沿的时代气息、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返璞归真的诗意人生。原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少将姚成友则以“五美”评述诗作魅力——自然之美、情怀之美、警句之美、时尚之美、人性之美,称其“令人爱不释手”。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则认为其诗词作品,言之有物,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读之令人动容。

二是艺术价值彰显。中华诗词研究院诗词研究部主任莫真宝强调,陈作耕的创作“实现了个人真情与艺术表达的完美融合”,其作品既是文学实践,亦是老干部诗词从“业余爱好”向“专业创作”转型的标杆。广东楹联学会副会长罗胜前等学者聚焦语言特色,认为其“承唐宋风骨、融现代语法”,既有古典韵律,又具晓畅通达的当代特质。
三是创作启示深远。深圳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田地等专家特别关注作者的现实主义创作观,称其“从烟火气中提炼诗意,以画面感传递时代温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原校长、深圳大学二级教授郭杰指出,作者的诗词反映生活,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这本《耕园集》不仅反映了新时代诗词创作的整体精神面貌,还为传统诗词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既需扎根生活沃土,亦要锤炼艺术匠心,方能实现古典形式的当代重生。”

作者自述,揭秘创作心路
《耕园集》作者陈作耕现场分享创作感悟,提出“五维诗观”:一守为民初心,拒绝浮华虚饰;二汲生活源泉,书写真实感悟;三求意境深远,立意在先;四研古今经典,博采众长;五持精益态度,诗不厌改。他坦言:“诗词是时代的回响,诗人应做生活的歌者。唯有以真诚叩击心灵,方能引发读者共鸣。”

守正创新,赓续文脉薪火
深圳市诗词学会会长杨文才在总结中指出,《耕园集》的研讨不仅是对个人创作的肯定,更是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助推。他呼吁诗词界“以传统为根、以时代为魂”,在守正中创新,于创新中传承,让中华诗词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本次研讨会通过主题演讲、影像回眸、跨界对话等形式,实现了学术深度与传播广度的双重突破。作为深圳“文化强市”战略的又一实践成果,活动为中华诗词的当代化表达提供了鲜活样本,亦为湾区文化软实力提升注入新动能。
深圳晚报记者 汪仕林 通讯员 唐石成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