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礼悦(西南科技大学) 近期,《法治日报》曝光“论文辅导”机构暗度陈仓,以“辅导”之名行“代写”之实,甚至形成从开题到答辩的“一条龙服务”。这种披着学术外衣的造假产业链,不仅公然挑战学术伦理底线,更在无形中侵蚀着高等教育的根基。当学术研究沦为明码标价的商品,我们不得不追问:象牙塔内的尊严与纯粹,究竟还能坚守多久? 调查发现,部分机构以“降重辅导”“框架优化”为幌子,实际提供代写服务,价格从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更有甚者,通过“论文保过”“期刊包发”的承诺,将学术不端包装成“知识服务”。这些机构深谙学生焦虑心理——部分学生因就业压力、科研能力不足或功利心态,将论文视为必须跨越的“门槛”,而非学术能力的试金石。当买卖双方在灰色交易中达成默契,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便成了牺牲品。 论文代写乱象的蔓延,折射出多重危机。其一,高校“唯论文”评价体系催生了速成需求,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机制让投机者有机可乘;其二,监管体系存在盲区,平台对代写广告的纵容、学校对论文审查的形式化,使得灰色产业长期游走于法外之地;其三,学术道德教育流于表面,部分师生对学术不端的危害性缺乏敬畏。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交易正在消解学术共同体的基本共识,当论文可以买卖,知识创新便沦为流水线产品,学术尊严亦将荡然无存。 遏制论文代写乱象,不能止于游击式整治。首先,教育部门应推动评价体系改革,降低毕业论文的“一票否决”权重,增加过程性考核与多元评价维度;其次,司法层面需明确代写行为的法律定性,对组织者按“非法经营”追责,并探索将购买代写服务纳入学生诚信档案;高校更须强化论文全流程监管,运用AI查重、答辩溯源等技术手段堵住漏洞。而最根本的,是重建学术共同体的价值信仰,让每个研究者深知:真正的学术尊严,始于对真理的虔诚,成于对规则的敬畏。 当一篇代写论文的价格标签赫然贴在知识殿堂的围墙,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纸证书的纯洁性,更是整个社会对学术精神的信仰。守住这条底线,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每位学子内心那盏不灭的求真之灯。 作者:潘礼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