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浙江宣传:“脑腐”恐慌有必要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明明身体很疲惫,手指却停不下滑动;收藏夹里收藏了许多深度好文,一直躺着“吃灰”;倍速刷剧,却总记不住剧情;打开实体书,看两页就想睡觉……这些体验,被人们形象地归纳为一个词——“脑腐”。

有报道指出,过去的2024年,“脑腐”的使用频率一度激增230%,并成为某世界权威出版社的年度词汇。这一概念的兴起,折射出当下人类对数字时代的担忧与反思。

乘客在地铁里刷手机 图源:视觉中国

对照着“脑腐”的症状,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但也有部分人感到委屈:自己只是闲来刷了刷短视频、看了看推送,脑子怎么就“腐坏”了?

“脑腐”一词,在美国作家梭罗的名著《瓦尔登湖》中就曾有体现。他在书中写道:当英国致力于治愈马铃薯病时,难道没人试图治愈更广泛且更致命的“脑腐”(Brain-Rot)吗?

彼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梭罗认为技术发展让人们在思想和智力上出现退化,从而以“脑腐”这个词来概括。现在,“脑腐”则被描述成一种症候,指过量摄入低质琐碎的数字信息后,导致“精神和智识状态的衰退”。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大家紧绷的神经需要宣泄的出口,网络与社交媒体上“短平快”的各类信息便成了“见缝插针”的首选。时不时掏出手机看看,无聊时点点屏幕,就像是抖个腿那么自然,手机已经算是人体的“数字化器官”。当然,这种快消式的娱乐也并非绝对的坏事,娱乐化、通俗化、碎片化的内容有时也会让人身心放松。

不过,过度消磨在这种“流水线”碎片信息中,便会出现问题。“脑力”被过度沉浸在碎片化信息中,感到疲劳是必然的,在大量低质量信息中来回跳跃,精神也变得愈加空虚,这便是“脑腐”状态。拿网友的话说就是,手机刷得越来越多,获得的倒好像越来越少了,“感觉大脑变笨了”。

这便是“脑腐”折射出的核心矛盾,在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环境巨变的当下,碎片化、高刺激的信息环境,与人类长久以来进化形成的适应深度、线性思考的认知机制产生冲突,并引发不适。

图源:视觉中国

不过,公众对“脑腐”的警惕,还有更多深意。

比如,注意失焦。据不完全统计,今天的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大约是174份报纸,5000张左右的图像,而大脑的容量与十万年前并无二致。技术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信息自由,却也容易让我们在自由中迷失。人们担心大脑被训练成“多任务处理器”,却失去了专注的能力。

从科学角度分析,这种担忧也有一些依据。有研究指出,刷短视频大脑产生的多巴胺水平是阅读长文的数倍,长此以往习惯“刷刷刷”,注意力会被切割成碎片。

比如,表达失语。在社交平台上,沟通过程中充斥着大量表情包、抽象文学、缩略语甚至“伞兵梗”。每天接触大量碎片信息,人们担忧这种像“蜻蜓点水”一样的浅阅读,会让语言趋向贫瘠。看到壮丽山河只能感叹“绝绝子”,心情低落只会用“emo”概括,在面对复杂情绪时,或许会遇到开不了口、说不好话的情况。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脑腐”现象在低龄人群中更为凸显。有研究显示,95后群体面对面交流时的情绪词汇量比80后减少38%,这更加剧了公众的担忧。

比如,思考失守。当语言贫瘠成为常态,思维的高地也在悄然失守。当出现一个热点,网上便会充斥大量观点,动不动就是一场“论战”;当自己有点想法,也总是去搜答案、找热评,忘记了独立思考。当观点被热评主导、判断被情绪裹挟,独立思考的能力便如同生锈的齿轮,逐渐卡顿。

更令人担忧的是,算法打造了“信息舒适圈”,过度迎合使用人的兴趣爱好,不仅形成了“信息茧房”,还把人“困”在“感官茧房”“情绪茧房”之中,由此带来思维扁平化的隐忧。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会进行独立思考”,当我们沉浸在五光十色的虚拟世界,而弱化“人之为人”的思考本能,这种惰性带来的危害可想而知。

图源:“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

某种意义上,对“脑腐”的恐慌,是对技术进步的焦虑。但试图以完全脱离电子产品来养护大脑,也不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实际。我们不能走进非黑即白的思维“窄门”,把一切问题都抛给媒介平台。

风险不意味着伤害本身,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评估与应对。因此,笔者认为,与其急着下“诊断书”,不如自己给自己开一张“防腐药方”。

屏幕外的世界很精彩。有网友说:“现实世界中的娱乐活动、人与人之间的高质量相处,这些可比短视频吸引力大多了。”对抗“脑腐”并非摒弃娱乐,而是要探寻更多与真实世界联结的支点。找回“附近”,才能对抗“消失的附近”。就像此前很火的“公园15分钟”效应,阳光、风声、鸟鸣……这些都是算法无法模拟的感官体验。和朋友面对面聊天、去登一次山、蹲一场日出、在菜场砍一次价等,这些与具体的人和环境之间的真切连接,有助于重新唤醒大脑。

做一个创造者很幸福。“脑腐”式的网上冲浪,相对而言是一种惰性的吸收。尝试做一个创造者,依靠自己的“脑力”去学习、分析、检索、获得,用延迟满足来替代即时满足,可能是更幸福更有获得感的事情。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愿意积极提高自己,还是沉迷无意义的事情,大部分人是能分清主次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心流”,指的是做事情时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结束后会有非常满足的感受。可以培养一个爱好、尝试一门手艺,当大脑疲惫时,尝试来一次“断舍离”,适当戒断、投入其中,这未尝不是一种大脑疗愈。

保持独立思考很重要。不管在什么时代,都会有纷纷杂杂的信息,重要的是学会与它们共处,保持独立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再退一步讲,没有独立思考的人,即使不被碎片化的信息“带节奏”,也会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影响。所以,也不必抱怨是“脑腐”剥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要先让自己真正拥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警惕“脑腐”,不能仅是盲目跟风指责、杞人忧天,而要学会在数字洪流中筑起思考的堤坝。对于“脑腐”,不必过度恐慌。努力做大脑的主人,真正的清醒,不是抗拒浪潮,而是学会在浪潮中扬起自己的风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