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1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现打击酒驾般的打假法治氛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8 20:5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打击假冒伪劣,向来是两会的热议话题。这几年一说打假,情绪对着网购平台。阿里巴巴和淘宝,显然成为众矢之的。这次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马可波罗磁砖董事长所提议案重点关注网络打假问题,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顿时处于舆论场关于打假话题的下风口。

  3月10日的记者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的态度代表监管最高层的意志,各方颇有期待。然而有马云向两会代表委员关于“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行为”的公开建议,张茅表示了“赞同”,而且将天下无假的高调,降到了“天下少假”的频率,很多网友表示不能接受。

  其实这是一种务实的姿态。回望国家工商总局与阿里巴巴的交锋,这几年一来一去多个回合,双方怼得不分输赢。尤其2015年阿里跟工商总局网监司刘红亮司长之间的那场公开“撕”,给人感觉一个是在耍傲娇,一个是在耍权力。但众所周知的是,假货打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个由来已久的乱象,跟国家工商总局与阿里巴巴之间怒怼的谁输谁赢,没有关系。本是同一个诉求,本就不是矛盾的关系。而且事实证明,没有淘宝,没有阿里巴巴,假货依然是中国扫除不尽的问题。这一点,去年被曝而轰动全国的天津造假调料事件,已经给出了残酷的事实呈现。

  马云向两会代表委员提出的“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不仅用互联网打假平台区区不到1%的报案入刑比例,点到了现实打假工作的无奈,更是点到了中国现行法律设计在根治假冒伪劣问题上的软肋。作为国家工商总局局长、打假工作的“总督官”,张茅应该也是同样能够感受和体会到的。1995年,针对当时市场上假冒伪劣现象较为严重、干部群众反响强烈等问题,两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共同发起了“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这个活动从发起至今,假货是少了,但问题依旧存在。这个骨感的现实同时也证明,打击假冒伪劣,不能没有道德约束,但在暴利面前的道德约束是最不靠谱的。假冒伪劣,得靠法治。

  今天也是同样,靠生产厂家、靠销售平台、靠职能监管,单靠哪一家都不行,三家合力了也不能根治。问题在哪?在于对制假售假打击的法律设计缺陷。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一共排查出将近4500个制售假线索,都是销售额远远大于起刑点5万元的报料,结果执法机关接收到其中的1184条,公安部门能够依据现行法规进行刑事打击的只有469例,到目前为止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仅33例,连总数1%的比例都不到。它表明绝大部分制假售假者,都在现在的这个法治漏斗里中脱身了。漏掉的成了多数,进去的微乎其微。

  这显然也不是国家工商总局所愿意面对的现实。当今社会,一说打假,消费者的怨气要么发在阿里巴巴头上,要么发在监管部门身上。两个机构,两头都受气,然后相互指责,最后无事无补。而今大数据一摊开,大家都明白症结之所在了。所以张茅对于马云“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表示认可,看上去有点像舆论压力之下接受现实的惺惺相惜,实际上是对制假售假打不光、扫不绝的根本原因,找到了共识。

  面对现行法律设计的不完善,将天下无假的“豪迈”,调整到“天下少假”的务实;将监管与平台之间的怒怼,调整为“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的法治期待。这是监管与平台、张茅与马云,真正希望假冒伪劣得到根治的部门与机构,坐在了同一张板凳上的。事实证明,全社会都应该一边同心协办遏制假货,一边都坐到倒逼法治进一步完善的同一张板凳上,让中国的法律设计,能够在打击假冒伪劣中,实现“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造假”的法治氛围,构成同等的法治力度。

  中国打假,不能有法外之地。如果这个法本身就不够硬,那么,法内之地的假冒伪劣问题,就得通过重新审视法律设计来调整思维了。

(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