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总结前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并展望下阶段货币政策工作。 《报告》指出,下阶段,央行将坚定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精准性,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货币政策名义上稳健,实际上适度宽松 8、9月份,部分宏观指标边际走弱,市场信心持续较弱,为提振市场信心,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9月24日,央行宣布了一揽子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增量金融政策,进一步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增量金融政策快速落地,力度为近年来最大,有力提振了社会信心,对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发挥了较好作用。 不过,对于当前经济形势,《报告》也指出,当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多,世界增长动能总体放缓,国内经济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但我国经济基本面坚实,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积极应对。 业内专家认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名义上是稳健,实际是适度宽松的。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困难和挑战,外部不确定性也在上升,未来货币政策还会保持对实体经济足够的支持力度。 展望下阶段货币政策工作思路,《报告》提出,一是保持融资和货币总量合理增长。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适应形势变化研究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更好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 二是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动态平衡的适配性和精准性。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近年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看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非是万能的,面面俱到实际上就体现不出重点结构的支持,很多实体经济领域本身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解决,不必然需要专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解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发挥适当的激励作用,根本上是要激发市场活力。 三是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研究适当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充分发挥利率自律机制作用,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发挥好政策利率和LPR下行的带动作用,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四是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地做市商与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联动机制,推动柜台债券业务扩容和规范发展。 五是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研究修订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组织更新恢复计划和处置计划建议。紧盯高风险机构集中的省(区),积极支持推动有关地方政府制定完善并落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方案。健全金融稳定保障体系,进一步研究扩大风险处置基金积累。 央行正研究货币供应量统计修订方案 《报告》专栏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自建立以来先后经历过四次比较大的修订,《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符合货币供应量定义的金融工具范畴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必要动态完善。 一是技术手段的进步提高了交换媒介效率。如随着银行卡的出现和移动支付的发展,我国日常生活中现钞的使用越来越少,个人活期存款不再受制于存折,而是成为流动性极强的支付工具,能够形成即时消费能力,货币属性增强,可研究纳入M1统计。 二是出现了新的具有支付功能的金融工具。如网络支付快速发展,非银行支付机构备付金在日常支付中被广泛使用,具有与活期存款相同的货币属性,也可同步研究纳入M1统计。 三是M2统计要结合金融工具流动性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根据国际经验,各国货币政策框架以价格调控模式为主,数量目标逐步淡化,部分数量指标也已取消,如美联储已不再公布M3和更广口径的货币。 《报告》透露,央行正认真研究货币供应量统计修订的方案,未来将择机发布并适当进行历史数据的回溯,不断提高货币反映经济活动变化的完整性和敏感性。 市场专家认为,央行此举是适应国际货币统计规则的客观需要,主要是为了提高货币反映经济活动变化的完整性和敏感性。《报告》同时强调,即使结合金融业态的发展不断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也不会改变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以及与主要经济变量的相关性正趋于减弱的趋势,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将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继续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 近年来,我国直接融资加快发展,融资结构变化对金融宏观调控产生了深层次影响。《报告》设置了两篇专栏,一篇介绍了央行改善政策利率传导的近期举措和下阶段政策方向;另一篇介绍直接融资发展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数量目标的淡化。 随着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更加注重价格调控,疏通利率传导机制变得更加关键。《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以及较为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总的看,我国政策利率能够有效传导,但不同市场的传导效率存在差异,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基本与政策利率同向同幅波动,但存贷款利率与政策利率调整幅度存在较大偏离,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激烈,银行“内卷”严重。 改善政策利率传导要加强维护竞争秩序。专家表示,利率影响消费和投资,对宏观经济有重要意义,是货币政策的核心。今年以来,央行围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但目前在维护竞争秩序和利率政策执行层面仍有完善空间。 “这些年来政策利率调整对银行净息差影响是中性的,过度竞争才是银行业净息差不断收窄背后的重要驱动因素。”专家称,一方面,银行过度竞争贷款,导致贷款利率“下行快”,部分大客户贷款利率甚至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另一方面,银行存在规模情结,过度竞争存款使得存款利率“降不动”,创造出各种违规的“创新产品”,甚至前脚刚下调存款利率,后脚又通过手工补息等补回来,存款利率“明降实升”,削弱存款利率下降效果。这是影响当前银行净息差的关键因素,需要银行自身合理调整来应对。 业内人士称,前期,一些地方出现银行恶性竞争房贷、低于经营成本发放贷款的现象。五年以上期限新发放房贷利率的保本点基本在3.2%左右,房贷利率显著低于3%对银行来说不可持续。目前部分地区房贷利率已经向合理水平回归,恶性竞争有所缓解,未来银行还应进一步提升定价能力,理性有序参与市场竞争。国际上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如日本、德国,银行净息差会相对低一些,经济下行期还会再收窄一些,但实体经济恢复后也会反哺银行,净息差会有回升,形成良性互动和循环。 《报告》也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但进一步降息面临着净息差和汇率内外部双重约束。下阶段,央行将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改善政策利率传导。目前,存贷款利率行政管制已全面放开,未来将更多关注“形得成”和“调得了”。在“形得成”方面,需要金融机构切实提升自主理性定价能力,增强资产端和负债端利率调整的联动性。在“调得了”方面,需要尽可能缓解影响利率调控的约束,引导银行通过市场化方式保持合理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避免净息差掣肘,使利率政策更好服务于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 此外,未来直接融资发展是大趋势,货币政策框架也会相应调整优化。《报告》提出,随着直接融资占比的上升,信贷等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应减弱,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经济的相关性下降。当前更多关注涵盖直接融资的社会融资规模,可以更好体现金融支持的总体力度。未来,要继续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 专家表示,随着结构转型加快,直接融资与新动能更加适配,发展总体加快。但由于金融市场产品和传导链条更加复杂,央行调控金融总量的难度会不断上升,淡化数量目标是必然趋势。 |
近日,一条关于福建莆田一名15岁男孩走失的消息引发关注。寻人启
2024年11月11日,算下来这是腾讯第26个生日了。可能老互联网人都
这件事,真有点匪夷所思。如果——我说的是如果——如果克里姆林
“我在1990年首次提出单极模式时,就建议我们应既接受它带来的负
11月11日,“中国最美乡村”江西婺源县篁岭古村独特的“晒秋”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