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用律师思维起草生命攸关的声明时,已注定失去道德制高点。 --- 3天前,小米SU7发生事故,造成3人死亡。消息终于没有压住,今天下午,小米发布了如下声明: 这个声明很有代表性,值得剖析。它暴露了小米的价值观,连带着雷军的人设也可疑地进入塌方时刻。 1 小米的声明回避关键事实,淡化悲剧性质。 声明中仅用"深表痛惜"替代对逝者的明确哀悼,全文未提及"三人死亡""车辆爆燃"等核心事实。这种措辞被舆论批评为"痛惜对象模糊",既未直面生命消逝的悲剧性,也未体现对受害者家属的共情,反而易引发"企业更关注声誉而非人命"的联想。 还有时间线叙述的误导性暗示。 该声明通过选择性披露时间节点(如17分钟前的分心提醒、8分钟前的脱手预警),构造出"驾驶员分心→接管不及时→操作失误"的因果链条。然而,事故实际发生于NOA退出后1秒内(22:44:25接管→22:44:26碰撞),与前述预警存在时间断层,暗示性叙事将公众注意力引向驾驶员责任,却回避了智驾系统风险预判能力的技术争议。 此外,该声明对核心安全问题进行了策略性回避。 家属质疑的”车门无法解锁”"电池热失控时间"等致命环节未被回应。虽然小米强调车门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但未解释为何实际事故中乘员未能逃生——是结构变形导致拉手失效,还是用户认知盲区下的设计缺陷(如拉手隐藏于储物格底部)? 而对电池爆燃的回避,更与发布会上"电芯倒置技术防爆"的宣传形成反差。 声明称”碰撞前时速97km/h",但未说明该速度是否超出A柱、车门等结构件设计承压阈值。同时,公开数据仅截取NOA退出后1秒内的操作记录,却未披露系统在施工改道场景下的障碍物识别距离、减速逻辑等关键参数。 这种"片段式透明"加剧了公众对车企数据掌控权的担忧。 2 声明特意强调”驾驶员非车主",并引用说明书"紧急拉手需学习使用",暗示事故与"非车主不熟悉车辆特性"相关。 然而,根据《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涉及人身安全的关键功能(如应急逃生装置)必须通过显著标识或即时提示确保用户知晓,不能将使用门槛转嫁给消费者。 在话术设计上,该声明通过强调"NOA退出后进入人驾状态",将事故归因于驾驶员操作,却未回应两个核心争议: · 为何系统在施工改道场景下仅提前1秒预警(远低于人类反应时间); · 标准版SU7未配备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在夜间复杂光照下的识别可靠性是否不足? 3 事故发生于3月29日,但小米迟至4月1日才发布声明,期间部分微博话题遭限流。 这种"冷处理"与雷军个人账号的沉默形成对比——此前雷军高频参与营销互动,但事故后20小时未发声,被批"流量狂欢时高调,人命关天时隐身",加剧公众对"重营销轻责任"的品牌认知。 声明文本存在”法律防御性”过载问题。全文采用技术化、流程化表述(如精确到秒的数据记录),却缺乏对受害者家属的直接沟通承诺。 家属反映"工作组未主动联系",而声明仅笼统表示"在警方指导下配合",未建立有效的情感修复渠道,反而强化了"企业利益优先"的冷血形象。 小米声明的根本问题,在于用"技术合规性叙述"替代"人文责任担当"。其策略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共性困境: 1. 智驾宣传与责任承担的割裂——过度渲染"智能"却回避系统局限性; 2. 安全设计的用户友好性缺失——将应急功能认知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3. 危机公关的价值观错位——用数据披露对冲情感责任,忽视公共安全事件的特殊社会属性。 当企业用律师思维起草生命攸关的声明时,已注定失去道德制高点。 4 更恶劣的是,死者家属疑似遭遇封杀。 |
4月2日解放军位台海周边开展“海峡雷霆-2025A”行动新代号意味着
对于“甲亢哥”中国行,一位美国博主说:“美国政府过去一年刚花
冲突现场 视频截图新黄河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该视频事发去年10月
大皖新闻讯近日,最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中国经营报《等深线》记者 程维 北京报道2025年年初,四川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