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与以往相比,此次《意见》最大的亮点在于,更强调市场化机制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核心作用,而非行政干预或短期政策性岗位兜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多次出现“市场”这个关键词,就是要打破过去的体制。 此外,南都记者还注意到,《意见》高度关注到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并进一步部署落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就业帮扶要求,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范围,持续监测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等。 最大亮点是更强调市场化机制 推动高校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 最新数据显示,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南都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从2022年起连续3年突破千万,高校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绝对主体。 《意见》指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全链条都要根据产业端人才需求进行优化。具体内容包括:优化培养供给体系、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健全求职招聘体系、完善帮扶援助体系、创新监测评价体系、巩固支持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涉及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的多环节各方面。 “与以往相比,此次《意见》最大的亮点在于,更强调市场化机制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核心作用,而非行政干预或短期政策性岗位兜底。”储朝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份《意见》多次出现了“市场”这个关键词,就是要打破过去的体制,使就业工作更加符合市场化、社会化的需求。“过去,我们的招生体制与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当前高校招生仍受计划体制主导,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这是就业结构性问题的根源之一。过去虽采取了多种办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但很多办法是在不同层面的尝试,且效果有限。 “就业问题的最终解决需回归市场逻辑。”储朝晖表示,此次《意见》的突破在于以“市场优先”为导向,推动高校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从源头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开展新设学科专业人才需求论证 存量学科专业就业状况评估 学科专业作为最主要的育人载体,要与用人需求匹配。 《意见》强调,进一步完善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综合考虑高校办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状况,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和学科专业设置,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制定专项招生计划。 《意见》还提到,优化高校层次类型和区域布局,引导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分类特色发展。组织地方和高校开展新设学科专业人才需求论证、存量学科专业就业状况评估。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我国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各地各高校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以促进供需适配为导向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 《意见》要求,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支持民营企业稳岗拓岗,深挖吸纳就业潜力;群团组织围绕服务对象需要,提供特色化求职招聘服务;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等挖掘优质资源,提供面向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化就业服务;鼓励志愿服务组织、慈善组织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开发岗位资源或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等。 当前求职招聘工作合力依然不足 要着眼促进岗位资源共享 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现有高校就业服务工作还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对精准化、专业化、高水平就业服务的现实需要,仍有不少短板和弱项急需补齐,优化升级就业服务体系的任务重要且紧迫。 南都记者注意到,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负责人就《意见》答记者问时指出,求职招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环节,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都十分关注。当前,求职招聘工作合力依然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高校毕业生对高品质服务的需要。 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要着眼促进岗位资源共享,提出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着眼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提出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着眼鼓励多渠道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发挥专业优势到新业态新模式、中小微企业等就业创业。 此前,相对于校内学科教育,高校对毕业生职前就业培训的重视度不足。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相比,高校对就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亦尚未达到同等地位。 对此,《意见》部署,要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持续完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标准,推动高校将其列为必修课,打造一批国家规划教材、示范课程和教学成果;鼓励高校设立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学科专业,加强研究生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同时,要把就业教育作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内容,与前二者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当前,全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约10万人,其中专职2万人、毕业班辅导员和兼职指导教师8万人,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相对合理。《意见》明确,下一步要落实就业指导教师职称序列、工资待遇,同时吸纳企业师资力量,提高就业教育质量。 记者了解到,面向新兴产业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近期,教育部正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指导各地高校联合企业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助力毕业生在离校前迅速提升就业能力。与此同时,教育部正部署各地各高校抓住春季促就业工作攻坚期,在3月至4月深入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加快组织校园招聘,精准开展就业帮扶。 采写:南都记者 吕虹 发自北京 |
当地时间4月11日,美国和乌克兰官员就美国提出的一份美乌矿产协
近日,南京地铁一张“诡异人脸”引发热议。乘客偶然拍到车窗外的
近日,河北省三河燕郊开发区一蜜雪冰城店的招牌改成了绿色,引发
多米尼加应急行动中心主任胡安·曼努埃尔·门德斯10日对媒体表示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